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19916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梳理(一)课文字词详解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今:现在。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用。务:事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为: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后写作“耶”。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

2、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以为:认为。益:好处。乃:于是,就。始:开始。就:从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到,等到。过:经过。论议:讨论,评议。惊:惊奇。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即:就。更:重新。刮目:擦拭眼睛。相待:看待。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遂:于是,就。拜:拜访,拜见。别:告别。(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

3、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

4、、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

5、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

6、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

7、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

8、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三、课内文言文梳理短文两篇陋室铭(一)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名:出名,有名。灵:灵验。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舍。惟:只。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上:长上。入:映入。青: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调弄。素:不加装饰的。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使乱,扰乱。案牍:指官府文书。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之:助词

10、,表示宾语前置。(二)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

11、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

12、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13、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爱莲说(一)课文字词详解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草木:草本。可爱:值得喜欢。者:的花。蕃:多。独:只。自:从。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清涟而不妖,甚:特别,十分。予:我。独:只。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清波。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m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贯通,通透。直:挺立。蔓:生藤蔓。枝:生枝

14、茎。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谓菊,花之隐逸(y)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闻:传闻。同:和一样。宜:应当。众:很多。(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