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178298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语文八下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1. 解释词语。暮投石壕村 暮:投: 有吏夜捉人 吏:老翁逾墙走 逾: 三男邺城戍 戍:二男新战死 新: 存者且偷生 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 老妪力虽衰 老妪:出入无完裙 裙: 请从吏夜归 请:急应河阳役 应: 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重茅:自经丧乱少睡眠 丧乱: 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八月秋高风怒号 秋高: 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脚:布衾多年冷似铁 衾: 长夜沾湿何由彻 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伐薪烧炭南山中 伐: 晓驾炭车辗冰辙 辗:心忧炭贱愿天寒 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2.填空。(1)石壕吏选自杜诗

2、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 诗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 、 、 ,“三别”指的是 、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 ,号 ,又号醉吟先生。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和“ ”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 、 等。(3)古体诗 也叫 或 ,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4)石壕吏是一首 诗(体裁),以 为顺序。中心人物是 ,(5)石壕吏题目中的“石壕”,即石壕村,题目交代了 。石壕吏这首诗表达了对 同情。(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中的“茅屋”即成都近郊的草堂;“歌

3、”是古代诗歌的一一种 。诗题的意思是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 ,诗人 的情景,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7)卖炭翁题目中的“卖炭”点明了 ,卖炭翁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 ,表达了 。3.C诗歌石壕吏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暮投石壕 / 村 B.一男附书/至C.听妇 / 前致词 D.夜 久 语 声/ 绝4.B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B.八月/秋高/风怒号C.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D.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D对诗歌石壕吏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

4、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B.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C.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D.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6.D对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

5、将来临。C.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D.前两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7.A对诗歌卖炭翁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对人物的描写,着重从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进行。B.卖炭翁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C.本诗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D.“宫市”的“宫”指皇宫,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

6、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二理解性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 。5.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 。卖炭翁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描

7、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 。 4.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 。5.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石壕吏(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2)石壕吏中写出官吏凶狠的诗句是 , 。三. 简答题石壕吏1. 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2. 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从练字的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第一层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

8、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3.“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5. 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的“叹息”有哪几层含义?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卖炭翁1.试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进行简要赏析。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4.“手把”“口称”“回”“叱”“牵”几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5.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卖炭翁是

9、一个怎样的人?诗人是如何进行描写的?7.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9.“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10.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四.阅读理解一、(2018年河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6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1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二)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4-5题。(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三) (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卖炭翁(6分)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