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及词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1670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方式及词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表达方式及词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表达方式及词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表达方式及词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表达方式及词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方式及词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景抒情作文中常用的手法,这是指在对景物作描绘时,对眼前的景物心有所动,有了感想,便在赞美景物时尽情抒发出来。托物言志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或者直接将事物比作某种类型的人,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就是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手法。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 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 文。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 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

2、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 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 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 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 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 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 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 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请看下联: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

3、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 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 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 绝妙的讽刺联。再看这样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 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 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作用用

4、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 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不穷, 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 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 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 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 “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 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 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

5、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 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 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1 .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 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 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 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 少“之,字则文意不整。3 .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 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

6、工整。诗经中“之”字甚 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 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 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 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 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 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 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 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

7、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 诗文中类此颇多。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 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 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 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 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 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 焉、哉、之、以、于

8、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 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 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 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 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 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 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我尝读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和杨树达词诠等书,他 们解释虚词一字多至十余义,只知其然,而

9、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不说明其所 以然,乃至写此书时反复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骏声说假借的虚词,是“依 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 不论”(说文通训定声卷一假借)。例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 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之间。故尔雅说:“虚, 间也。孔、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 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们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 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转,音也随意转。所以解读古书中的文言 文,理解

10、虚词的作用和假借,至关重要。把握虚词之义,要结合上下文句语气 和意义而定。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义,也不能随便取义。虚词主要分为歇尾词、连接词、介词、系词、感叹词、发词、副词等。在此 着重就歇尾词、连接词顺次论之(以下略)。侧面描写,是指从侧面烘托任务对象,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到不到的效果。比如:“那个人好坏,这个人和他一样”。利用的就是侧面描写手法,它的作用 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衬托”是用一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呢,就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 面。“烘托”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描写某一场境时所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比如 用一些阴森的句子去烘托某一恐怖场面。它起到强调渲染气氛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