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150007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仲淹以工代赈译文翻译原文【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 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 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 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 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 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

2、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官政一【译文】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 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 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 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 住持,对他们说:“闹饥荒的年份也是工钱最是低的时候,正是寺院大兴土木建院修造的大 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开始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翻新了朝廷的谷仓及 官府衙役的宿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此举是不体恤荒年

3、朝廷的财政困难,竟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和寺 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上奏朝廷,奏请治范仲淹的罪。范仲淹上奏说:“我之所以要 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和官府大兴土木,用意是借有钱的百姓,来救济贫苦无依的穷民, 使他们靠出卖劳力来过生活,能够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于背井离乡, 饿死荒野。”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百姓没有流亡 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 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 功绩。读书忌“二物”原文子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之,亦不甚

4、失。然负自放,喜从 饮酒滑稽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10,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11不如曩时12十一二。每阅一 事,必寻绎 13 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14吾业 15者,常此二物也。(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释诵:记诵。暗疏:默写。失:差错。负:依仗。放:放任自流。 滑稽:巧言善辩。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强记:记忆力很强。 比:近。惩艾:惩戒O 11殆:大概,几平。12曩时:以往,从前。13寻绎:反复推求。 14败:损害。 12业:学业。譯文: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

5、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 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 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愤地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不如十 一二岁以前,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 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哎呀!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爱莲说比较阅读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5 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6、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 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 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 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 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余以为妙绝()2. 古汉语词典对

7、“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 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 分)A.读xian,活鱼。 B.读xian,新鲜。 C.读xian,鲜艳。 D.读xian,少。3.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5.读文赏荷:(5 分)(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 (2 分)(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 乙段赞荷为“

8、花中仙子”。你更喜欢 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 分)1. (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亲近而不庄重美妙到了极点(或:奇 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 D (2 分) 3. B (2 分)4. (4 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 分。 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5. 读文赏荷: (5 分)(1)(2 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 分。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2)(3 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

9、内容,有理有据, 2 分;表达 1 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 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 如仙子般美丽动人翻译: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 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 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

10、,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 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丈夫之冠也原文及翻译一、原文: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二、翻译: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 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11、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 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 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 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点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12、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 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 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 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

13、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 生的称呼。1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 分)子之哭也: 苛政猛于虎也: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 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吾子又死焉19.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20.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 己的话回答)(4 分)17.(4分)交错相通 通“邀”你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 分)18.(4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 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咬

14、死了.(2分)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 1 分) 20. (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 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 分)虽 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 的 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 分)(意对即可)。作品注释 本节选自檀弓下。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

15、,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 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 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 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 还要凶猛啊!”编辑本段作品读解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 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 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 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 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 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 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 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 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 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1文学常识 题画,即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 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活抒发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