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146620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考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既要注重文献资料,又要注重理论方法。没有理论指导的文献,是零散的文献;没有文献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课余时间,既要注重阅读原典,也要注重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及史学史的阅读。(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再以鲁迅先生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为例,了解批判继承的重要性。 四库全书的编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清廷的刻意篡改,版本较差。而且,清政府借助纂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献。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论及: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2、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wn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 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还谈到: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

3、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三、几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目: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2、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5、史记,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刘宋裴骃 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

4、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中华书局2006年版简体横排本。6、利玛窦中国札记,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 ,中华书局2010年版;7、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8、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英李提摩太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9、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0、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何高济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11、鲁迅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且介亭杂文末编)。四、朱元璋对其后世子孙取名的祖训明史卷一诸王世表一:洪武中,明太祖以子孙蕃众

5、,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燕府后为帝系,曰:“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五、明朝十六帝1、太祖朱元璋(洪武 1368-1398)2、惠帝朱允炆,太祖孙(建文 1399-1402)3、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永乐 1403-1424)4、仁宗朱高炽ch ,成祖长子(洪熙 1425)5、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宣德 1426-1435)6、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正统 1436-1449;天顺 1457-1464)7、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

6、弟(景泰 1450-1456)8、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成化 1465-1487)9、孝宗朱祐樘,宪宗第三子(弘治 1488-1505)10、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正德 1506-1521)11、世宗朱厚熜,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嫡子,武宗堂弟(嘉靖 1522-1566) 12、穆宗朱载垕,世宗第三子(隆庆 1567-1572) 13、神宗朱翊y钧,穆宗第三子(万历 1573-1620)14、光宗朱常洛,神宗长子(泰昌 1620) 15、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天启 1621-1627)16、思宗朱由检,光宗第五子,熹宗弟(崇祯 1628-1644)六、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

7、,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以礼部侍郎入内阁,官至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万历初,代为首辅,前后当国十年,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王朝的积弊,大学士张居正早有体察,张居正凭借个人的声威,以吏治为出发点,试图整顿帝国的财政税收制度。然而,文官集团所奉行的原则,严守成宪和社会习惯,以图保持政府和社会的整体均衡。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文官集团敏感的神经。但他们迫于张居正的威权,不敢妄自抗议,张居正也只能以一身挺立于合理和合法之间。在一个以威权代替法治的王朝,张居正为自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张居正死后不久,便被清算,改革完全中断。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帝

8、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中华书局1974年版明史第19册卷213,P5651-5652)七、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

9、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 ”(1930年,金明馆丛稿二编)八、老子七十七章(总计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九、梁启超李鸿章传在第一章绪论的评价: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吾敬李鸿

10、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无时势?故读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鸿章其人之英雄者,车载斗量焉。若夫造时势之英雄,则阅千载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国历史,所以陈陈相因,而终不能放一异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书,而感不绝于余心矣。十、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条云:“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1、” (日知录集释卷13,P756-75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十一、“实事求是”一词的来源班固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者)多从而游。”(汉书卷五十三,P2409-2410,中华书局1962年版)十二、鲁迅全集第

12、三卷,P523,第3段:“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我们通常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十三、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往往被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特务,叛徒,走资派的后面,名列第九;同时,知识分子似乎爱摆“臭架子”,习称“臭老九”。 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种人”,这

13、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时期。谢枋得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谢叠山全集校注,P29-3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南宋遗民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十四、题三义塔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先生作此诗于1933年。 十五、 松下政经塾日本松下政经塾老师都是摆设 “悟道”才能毕业在日本,

14、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选举,各大候选人无不吹捧自己的海外知名学府求学经历,以图博得选民信赖。然而近年来,候选人们在经历栏上标明出身“松下政经塾”者大有人在。这是个什么样的学校或组织,竟能在选举中发挥如此加分作用?一个小房间内飘着香的味道,7名日本年轻人在面壁冥想,屋外鸟儿在叽叽喳喳地鸣叫。这种冥想是他们在被称为日本政治家“训练家”松下政经塾所受培训的一部分。“塾”,顾名思义是私人创办的学校。“松下政经塾”即为有日本“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在1979年4月斥资70亿日元创设的学校,以为国家培育政治家为主要目标。据悉,有先见之明的松下幸之助很早就看出日本未来的危机,他曾说,“未来的

15、日本,需要能推动新国家经营的领导人,培育人才至为重要。要学击剑写字喝茶松下政经塾以每年经常费用的预算3亿日元、每年只收8到10位学生、全部私塾的塾生也不到30人;这样小的规模,但是所代表的道德力量,还是能以小博大,每年为日本举才。据悉,松下政经塾的入学考试需要例行笔试,还要再接受面试,并交小论文等,更重要的是每个塾生都必须立志参加竞选,以政治做为自己人生的志业。在这样的定义下,松下政经塾招收22岁到35岁的日本籍的大学毕业男女,给予他们充分的经济支持,研一每个月支领20万日元(约合1。45万元人民币),研二、研三每个月支领25万日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的安家生活费,修满两年后,可以请领国外进修奖金150万日元(约合10。8万元人民币)。然而,作为一家专门培养未来政客的学校,松下政经塾的入学虽难,但要熬完三年课程,更要下非常大的工夫。由于政经塾重视的是通达的社会人,因此很重视实务、基层的操练。塾生每天早上先要打扫庭园,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