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142296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烂大街”的人物素材,小众又万能,(附:高分示例)写作文时,有没有一种感觉:用来用去都是那几个人物素材?身残志坚是司马迁、淡泊名利是陶渊明、忧国忧民是杜甫真的,你没写腻,老师都看腻了。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决定给准时大家献上一份小众 高级的人物素材,保准让老师看了眼前一亮,近年来,“文化传承”与“大国工匠”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话题,成了初高中学生写作的 热词。那今天先围绕“文化传承”,送上一份高分的人物素材。超香,小可爱们快点赞收藏吖。人物一常书鸿:“敦煌守护神”荣誉成就:前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事迹回放:1927 年,23 岁的常书鸿便赴法留学,十年间成就卓越。1935 年秋天,他

2、在巴黎塞纳 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自那一瞥,敦煌和莫 高窟的名字刻在了他的心上,再难忘却。常书鸿为这个陌生地方的宏伟与奇美而深感震撼。在自传中,他回忆道:“奇迹,这真的是奇迹。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上的人,如今 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 的文化艺术!”后来,他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用了整整 7 年,才与家人勉强安顿下来。1943 年, 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主要负责人的他,不顾妻子的反对,长途跋涉地来到了心中的圣 地。他肩负着重现敦煌的重任,带领着第一批志愿者,清沙筑墙、整理资料、筹措资金、洞窟编号、美术临

3、摹,就这样在莫高窟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工作。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下达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命令。想到失去保护的敦煌将会重 遭被盗劫的厄运,常书鸿心中清楚,他必须坚守。于是,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四处奔走呼 号,终于保住了研究所。到 1948 年,常书鸿协同研究人员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选绘 摹本 800 多幅,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常书鸿被任命为敦煌文物所所长。之后几十年,他带着女儿继续自己 的事业,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同时,赴各地举办大型展览,弘扬敦煌艺术文化。迟暮之年,常书鸿仍惦念着敦煌,照莫高窟的习俗在窗前挂了一副铃铎。铁马于微风 中摇曳作响,梦里依稀回

4、到敦煌。岁未期颐,常书鸿与世长辞,他的墓碑上刻着五个字 “敦煌守护神”。在敦煌这片充满神佛传奇的土地上,被称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个。人物二李云鹤:沙漠“壁画医生”荣誉成就: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2018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回放:1956 年的一天,年仅 23 岁的李云鹤为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踏上了西去新 疆的漫漫征程。因看望在研究院工作的舅舅,他在敦煌停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停便是 一辈子。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年轻人。在他的邀请下,李云 鹤从打扫洞窟和清理积沙做起,开始了保护石窟、修复壁画的漫长生涯。大漠深处,满目荒凉,戈壁寒风凛冽,空气中

5、弥漫着沙尘。三个月后,许多同行者受不了寂苦黯然离开,李云鹤却在物质条件匮乏、人手不足的 情况下,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毫无基础的李云鹤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和学习修复壁画。汗水没有白费,他不 仅逐步掌握了修复壁画的技能,还对现有的修复材料进行思考和改进,搭配出了自己原创 的“修复套装”。钻研时常会遇到瓶颈,但李云鹤一直在寻找更好的修复方法,力求成本可控,效果更 好,对文物本身的破坏更小。经过不懈的努力,李云鹤完成了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还 成了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枯燥的修复工作像是在面壁,又像是在绣花,在洞窟里拿着修复刀、除尘器、胶水等, 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六十余年

6、,李云鹤都在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等修复工作,使 4000 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 精美壁画和 500 余身彩塑再露“花容月貌”。李云鹤如今已至耄耋,依然穿着深蓝色工作服,提着手电筒,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 每天穿行在各个洞窟之间。一生与千年文物打交道的他说:“我这辈子问心无愧,因为我对 文物绝对没有三心二意。”人物三王津:故宫男神的“钟”情荣誉成就:故宫文物修复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事迹回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的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 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干活,问心无愧做人,这是一代代钟表修复师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信 条。王津师从故宫钟

7、表修复第二代传人马玉良副研究员,在默默研习取经的过程中,尽得 师傅的真传。他坚持精细还原,深入研究,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形成了一套独特精到的修复技法。 一座钟的修复,需要完成拆卸、清洗、除锈、锉削、修补等近百道工序。此过程不仅仅只 是打磨着修复师的耐心,更考验着工匠的细心。本着对文物干预最小的原则,王津修复时力求“心有准谱,眼有准星,手有准头”,争 取做到对每一个齿轮都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汗水划过脸颊,他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焦躁。 进故宫修复文物四十年,王津陆续完成了两三百件钟表的还原和检修。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走入大 众视野,钟表修复师王津因其温润

8、儒雅的气质、平淡却传奇的经历,被人们称作“故宫男 神”。谈起当下大热的故宫话题,他说:“那时候来故宫的观众很少,现在每天爆满,孩子把 国旗贴在脸上,很高兴看到年轻人爱国情绪那么高。祝愿祖国越来越好,希望走入文物修 复岗位的孩子认认真真学习好,把老师傅的经验传承下去。”高分示例千百年前,无名的僧侣在石洞中描绘世间万象,完成一生的修行。千百年后, 文物守护者燃烧自己,点亮了这片昏暗的洞窟。他们相互召唤,彼此守候,化心为笔,借 血为墨,用一颗匠心呵护着国家瑰宝,使得中华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敦煌苦,孤灯草菇伴长夜”,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把自己生命大部分时光留在了大 漠戈壁,激情投身于

9、捍卫和弘扬民族艺术的事业,为敦煌保护打下坚劳的学术和管理基石; “万里敦煌道,度迹迷沙远”,“壁画医生”李云鹤日日面壁,常伴古佛,潜心修复,耕耘 不歇,凭借苦行僧一般的执着,守望着莫高窟这座巨大的文化遗产;“任尔斗转星移,我自 岿然不动”,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满怀着对文物的热忱,在小小的钟表上埋头苦干,沉心静 气,力图精准,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时钟。(列举铺陈+演绎叙写)大国工匠,择一事而终一生,只为还原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作为国家栋梁的我们, 自当接过传承文化的使命,带着对于文物古迹的敬畏与爱护,不懈奋斗,振兴中华。(赞美 颂扬+总结升华)写在最后流光溢彩的壁画,冥想禅定的佛像,沉淀岁月的红砖绿瓦

10、,巧夺天工的玉器青瓷,当 朔风和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谁还记得它们当年的辉煌?多少文物没能躲过战争、盗窃的毁坏,在寂寂无声的岁月里慢慢被人遗忘。多少古迹 难以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行人的避雨之地。荒芜的沙漠里,清 冷的殿宇中,藏着多少千年流传、光华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又是否有人听见它们的哭泣?三危山下,宕泉河谷,有一群人,他们扫除尘埃,深入敦煌,打开一扇扇石窟门,用 韶华与血汗,揭开千年的秘密,修复曾经的荣光。正是有无数这样的文物守护者和文物修复师的心血付出,华夏民族的文明基因才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小可爱们学到了吗?除了“文化传承”,小可爱们还想看哪个主题下的人物素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