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凝胶的生产成本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12417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凝胶的生产成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气凝胶的生产成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凝胶的生产成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凝胶的生产成本(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凝胶,又称为干凝胶。当凝胶脱去大部分溶剂,使凝胶中液体含量比固体含量 少得多,或凝胶的空间网状结构中充满的介质是气体,外表呈固体状,这即为干 凝胶,也称为气凝胶。气凝胶隔热蜜胺泡绵毯具有柔软、易裁剪、密度小、 防火阻燃、绿色环保等特性,其可替代玻璃纤维制品、石棉保温毡、硅酸 盐纤维制品等不环保、保温性能差的传统柔性保温材料。生产成本:气凝胶的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硅源、设备折旧和能耗三块。硅源主要 包括水玻璃和有机硅。有机硅价格较为昂贵,但是纯度高,工艺适应性好,既可 以应用于超临界干燥工艺,也可以适用于常压干燥工艺,目前国内外采用超临界 干燥工艺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有机硅源。水玻璃价格低廉,但

2、是杂质较多,去 除杂质的工艺较为繁琐,目前主要应用于常压干燥技术中。设备折旧方面,因超 临界干燥技术设备投资较高,折旧要要高于常压技术。能耗方面,超临界干燥系 统耗电要高于常压干燥系统,蒸汽消耗方面两者差别不大。因此,一般而言采 用常压干燥技术的生产成本要低于超临界干燥。设备投入:超临界干燥技术使用核心设备为高压釜,一般工作压力高达720MPa, 属于特种设备中的压力容器,设备系统较为复杂,运行和维护成本也较高,目前 国内已有能提供成套制备超临界设备的厂家,但数量不多,业主的议价能力较弱。 常压干燥技术采用常规的常压设备,相对超临界干燥由于不需要高压条件,设备 投入低,设备系统也较为简单,因为

3、大部分化工设备单位都能加工制造,业主议 价能力较强。产品性能:就二氧化硅气凝胶而言,目前超临界干燥技术和常压干燥技术生产产 品没有任何显著或实质意义的区别,基本上超临界技术能达到技术指标,常压干 燥工艺都能达到。在非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备方面,超临界干燥工艺要成熟很多, 不过还没有量产的报道。技术门槛:相对而言,超临界干燥技术的生产效率、安全性,乃至工艺变更都对 设备系统有较高依赖度,如果设备厂家提供设备系统较为成熟可靠,业主进入技 术门槛相对较低,这也是许多气凝胶行业新进入者选择超临界工艺原因之一,但 也因此受到较多制约。常压干燥技术设备的投资门槛较低,但是技术门槛却较高, 对配方的设计和流程组

4、合优化有较高要求,如果技术不过关,不仅生产成本可能 高于超临界,甚至于性能指标也不能达到要求。拓展空间:超临界干燥作为高压特种设备,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 是巨大的,气凝胶未来如果要迎接建筑保温的巨大市场,比如达到年产50万立 方米(这仅是目前中小规模建材企业的规模),采用超临界干燥技术的设备投入 将高达数十亿,十分不利于气凝胶企业的做大做强。而常压干燥技术,随着规模 扩大,投入产出比会进一步提高,可以较少投资获得较大生产规模,因而更能适 应未来大生产的需要。此外,受限于硅源,超临界的原料成本降低空间有限,只 能通过优化系统提高生产效率,而常压干燥对廉价硅源有较强接纳能力,流程优 化方面也有较多自由度,因而拥有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超临界干燥技术和常压干燥技术各有优势,都有存在 的合理性。但就像过去显示器领域等离子技术和液晶技术的竞争一样,二者曾难 分伯仲,到现在液晶技术已完全胜出,随着时间推移,笔者相信,就二氧化硅气 凝胶的制备生产,常压干燥技术将最终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