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10289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5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篇1近两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形势,加上企业内部矛盾的日益凸现,国有企业面临着企业生存的重大挑战,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增强公司竞争力,只有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本文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就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如下探讨。一、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以转换用人用工机制和分配制度为核心,以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和聘用制度为重点,通过劳动合同管理与动态聘用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全员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和择优上岗制度,通过建立与效益、价

2、值创造相联动、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联动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形成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二、具体举措与规定1.用人用工制度(1)改革用人用工形式。灵活实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实习等三种用人用工形式。针对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如公司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职业管理人才;985或211院校理工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直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针对临时性、辅助性和可替代性岗位的人员实行劳务派遣,劳务派遣达到一定条件可择优录用为劳动合同用工;部分辅助性的操作类岗位可以实习的形式招聘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生毕业后择优转为劳务派遣用工。

3、(2)建立竞争择优的用人用工机制。除中、高层管理岗位以外(中、高层管理岗位另行规定)其他岗位人员的补充,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用。各单位需要补充和增加人员时,一般不得采用商调形式,必须由人力资源部将拟补充和增加人员的岗位名称、岗位职责(操作类人员除外)、任职条件等,通过公司网站和公示牌予以公布,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在公司内部招聘。招聘严格执行:报名、资格审查、初步筛选(履历审查、初步面试等)、面试、测评或考试的程序和步聚,择优决定聘用人员。(3)实行岗位准入制度。明确公司各类岗位人员的聘用条件,把好人员入口关。如工程技术类岗位要求全日制二本以上学历,相应专业的理工科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4、背景,能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公司职能部室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或全日制重点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有三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写作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层单位职能管理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写作分析能力;技能操作类要求高职院校大专以上学历,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中级以上技能等级。(4)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员工劳动合同与聘用上岗相分离的用人用工机制。签订劳动合同表明与用人用工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是否上岗工作,仍须与用人用工单位签订上岗合同。凡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试用期合格且

5、具备应聘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的员工,可申请应聘到相应岗位工作。员工聘用实行逐级聘用、职数控制、聘用公开、双向选择、平等竞争、约定管理的原则。公司在劳动合同的基础上与员工签订上岗合同,中、高层管理人员按任期聘任,一般员工原则上一年一聘。用人单位对聘期内员工的绩效实施年度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决定员工的续聘和解聘。(5)建立员工退出制度。一是对聘期内绩效考核结果为待提高的人员,将留岗考察或退出原岗位。二是对留岗考察不合格、不服从转岗分配或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公司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三是对劳动合同到期的绩效考核为待提高员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6)加强敏感岗位管理。建议公司将财务、营销、人事

6、、供应、投资、工程建设、招投标等相关岗位确定为敏感岗位,逐步建立此类岗位的回避制和轮换制。实施敏感岗位人员亲属回避制度,公司该类岗位的负责人和相关核心业务人员,原则上不得聘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近亲属。建立敏感岗位轮换制度,对从事该类岗位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必要的岗位轮换,原则上负责人三年一轮换,核心业务人员一年一轮换。(7)建立内部人力资源统一调配制度。一是因负荷不足、有相对富余人员的单位,在其他单位有相应人员需求时,经与单位沟通和单位富余人员本人同意后,人力资源部门有权直接调配,相关单位必须积极配合;二是因公司某项重点专业工作需要,经与单位沟通和单位人员本人同意后,人力资源部门有权直接调动所需

7、人员;三是参加公司内部的公开招聘,经单位同意参加和考、面试考核合格的人员,可直接调入需求单位。(8)健全全员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以目标管理为重点,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员工的业绩档案。通过实施设定绩效目标,进行绩效沟通,实施绩效考核和运用绩效结果的完整绩效考核循环,实现绩效考核的闭环管理。将绩效考核与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岗位调整、薪酬分配和职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收入分配与绩效考核挂钩实现工资能增能减。重点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新进人员的绩效管理。其中,中层管理人员采用目标管理和关键业绩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绩效管理,专业管理人员以岗位职责为

8、依据着重对其履职情况进行绩效管理,新进人员通过360度评价法进行绩效管理。(9)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构建不同类别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结合培训计划和不同人才的职业生涯阶段,推行按需调训和个人选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建设,使员工能在公司需要和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贯穿上岗、在岗、转岗、晋升等各个职业发展环节的培训。构建网络化、自主化、开放化的学习培训系统,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岗位达标培训制度,将培训完成情况和员工个人晋升及薪酬调整挂钩,确保实现员工收入的能增能减。(10)严格定岗定编定员。以岗位管理为核心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和组织的职能职责科学设置岗位,依据战略发展规划和年

9、度的生产经营目标对岗位进行分析,测定岗位工作量,合理确定年度定岗定编定员方案,严格控制人员增长,不断改善人员的结构和素质。三定方案原则上由各单位负责拟定,人力资源部负责审批和控制,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三定方案配置人员。2.分配制度(1)健全工资总额预算决定和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调节、公司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改革公司工资总额预算决定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公司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实现员工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建立公司工资总额预算分类管理制度。(2)完善体现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的分配模式。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

10、变、动态调整的薪酬体系实施原则。针对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建立以岗位薪点工资为基础、具体分配形式灵活多样的差别化分配模式,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急需专业倾斜。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加创新提成和项目奖金的分配模式;对专业管理人员推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对一线操作类工人实行计件(时)工资的分配模式。第一,对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分级分层结果确定岗位工资,采用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创造的效益、科研成果等)定酬的方式。广泛实行按设计产品效益和攻关项目效益提成、按科研项目给奖,并结合科研、设计、攻关项目,实行项目工资制和首席专家制。对发明技术和新兴技术,可实行技术入股和期股、期权

11、激励。第二,对专业管理人员,通过核定岗位工资的分级分层结果和绩效工资的考核系数来体现其贡献的大小,考核其工作内容和成效。第三,对市场销售人员,实行与销售收入与回款挂钩的提成奖励制度,根据产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点,确定销售人员的任务、责任和具体分配方案。第四,对操作一、二类的技能工人,通过核定岗位工资的分级分层结果、操作技能水平、计件(时)工资考核系数等方法体现其贡献大小,考核其完成任务的质量水平、数量、进度及成本节约情况。第五,对操作三类辅助性岗位,可参照本地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实行市场价位工资制度。第六,对各类稀缺人员可实行协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人员以外部招聘为主,其条件为人力资源规划中急缺或

12、必需的人员、行业内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稀缺人员。同时,根据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通过考核等手段,对协议工资进行适时调整。(3)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按各类人员对公司发展的作用、贡献不同,分层次有侧重地确定薪酬原则。对核心层实行领先型薪酬水平,其薪酬水平要高于市场价位,以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对骨干型实行匹配型薪酬水平,其薪酬水平不低于市场价位,以保持较强的稳定性。对普通型员工实行浮动型薪酬水平,其薪酬水平根据绩效及市场供给情况围绕市场价位上下浮动,可保持一定的流动性。(4)健全完善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建立与中高层管理人员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高层管理人员差异化薪酬管理制度。中高

13、层管理人员按绩效和考核目标取酬,其薪酬水平与员工平均工资水平联动,不超过一定倍数员工平均工资。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公司员工平均工资增幅和效益增幅。(5)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集团内条件成熟的单位,可推行股权激励、经济增加值奖励等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对关键管理骨干和核心科研人员,实施项目收益提成和技术入股。健全与长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和信息披露、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对中层管理岗位人员实行任期绩效诚信保证金制度,其任期内工资的30%延期支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篇22023年,区发展和改革局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区委

14、、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实效。现将2023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措施(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前三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7亿元,同比增长7.2%;1-10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1.95亿元,同比增长11.6%;前三季度,全区全社会能耗总量128.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5%,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4.6%,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8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6%,单位

15、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2%,能耗总量和强度连续保持下降态势。(二)项目管理工作。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74个,总投资83.42亿元,当年投资48.17亿元;实施市重点项目30个,投资18.57亿元;实施自治区重点项目4个,完成投资7.42亿元。30个市重点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0.82亿元。截至目前,74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100%,完成投资27.55亿元。二是狠抓项目调度和入库。每月召开项目推进和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会议,及时应统尽统,已开工的74个重点项已入库63个。三是严把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目前共评审可研、初设17次;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政府投资项目90个,批复概

16、算总投资8.11亿元,核减投资7517.79万元。四是精准谋划项目。谋划2023年重点项目109个,计划投资153.92亿元。五是做好项目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在线审批农业备案10个,计划总投资1.68亿元,在线审批工业备案49个,计划总投资42亿元,在线审批服务业备案50个,计划总投资15.7亿元。六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项目申报,共争取资金1.193亿元。(三)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一是认真落实自治区、市清洁能源产业相关要求,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制定x区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主要任务,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时间节点,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各项工作稳步向前。二是围绕建设光伏循环产业园,推动资源开发和配套产业一体化发展。华润20MW集中式光伏电站顺利并网发电。结合整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