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085026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故事情节 2、倒叙的作用 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 【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 【课时安排

2、】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

3、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第二课时 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二十六岁

4、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第一次丧夫)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 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第二次丧夫、丧子)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精神崩溃,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迷信赎身,捐门槛。祭祖事件中遭到歧视。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二、祥林嫂人生的思考 1、祥林嫂的婚姻: (1)嫁给小她十岁的丈夫童养媳,丈夫因病而死。(2

5、)再嫁被卖,儿子被狼吃掉,夫死。 2、儿子被狼吃。人生的不幸本应得到别人的同情,心灵才会有些许的安慰,可鲁镇的男人们“没趣的走了开去”;鲁镇的女人们先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再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接着她们就“厌烦的头疼”。 3、祥林嫂的思想:(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

6、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总结:祥林嫂的悲剧有自身的因素,她认为“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逃过,反抗过。但何尝不是众人努力的结果,在祥林嫂悲剧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生每次最大的悲剧来临,众人们不是将她作为取笑的工具,就是用传统的观念对她审视、责备、叱骂,使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她的悲哀常常会成为渣滓和笑料,成为冷漠、看客和无意识的杀手

7、。 第三课时 一、肖像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肖像描写) 小说中的描写 (1)“白头绳”预示着什么?明确:不幸(丧夫)。 (2)“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预示什么?明确:精干、干净。(3)“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4)“手脚都壮大”表现了什么?明确:体现了不同于当时一般妇女的特点,典型的劳动妇女特征。 (5)“顺着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是顺从的意思,是长期受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6)“两颊还是红的”代表什么

8、?明确:和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代表祥林嫂最初的身体是健康的,当生活有了一点希望后,她的心理是健康的,生命力旺盛。 总体形象:忠厚老实,干净、能干,年轻健康,生命力和生命状态正常。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探究:这里的肖像描写与第一次进行对比有何不同? (1)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明确: 生命的活力没了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多了悲哀。 总体形象:明确:被迫改嫁,丧父

9、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受打击,精神有了问题。 3、第三次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2)“黄中带黑”表明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带有病态。 (3)“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精神已经麻木。 (4)“只有那眼珠间或

10、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表明精神麻木。 总体明确:身体已成病态,精神麻木痴呆。 二、动作描写。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注意异同,说明哪个更好?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说明人已经没有力气了。 三、细节描写:

1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 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将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四、环境描写: 1、小说一开头,祝福的景象: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

12、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段描写属自然环境,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悲剧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出祥林嫂的悲苦命运。 准备“福礼”的基本上是女人,她们“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伏下了一笔。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也是社会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变化,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着中国的农村。作者通过这些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而且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

13、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3、小说的结尾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

14、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自然环境: 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