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080489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教案作为一名静默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往往须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科学教案 篇1教材简析:着陆伞是本单元的重点一课。使学生初步知道着陆伞的结构,了解着陆伞的作用、原理。使学生驾驭着陆伞的相关学问及与空气的关系。给学生供应一个自己动手,动脑的空间。学习目标: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针对着陆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制作带有创建性的科技作品着陆伞,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2.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

2、信息源获得有关着陆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讨过程和结果;3. 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情愿合作与沟通,并意识到合作沟通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通过着陆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着陆伞的乐趣,并学会敬重他人的劳动成果。4.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了解着陆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进而了解着陆伞的种类及用途,学会用试验探究影响着陆伞着陆快慢的因素。学习重点: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得有关着陆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着陆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了解着陆伞的种类及用途,用试验探究影响着陆伞着陆快慢的因素。学习难点:学生理解着陆伞运

3、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利用试验探究影响着陆伞着陆快慢的因素。学习打算:学生打算: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着陆伞的资料图片。老师打算: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着陆伞的资料图片。学习过程: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老师与学生谈话,出示着陆伞,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阅历,进行深层思索,对课前着陆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引入本课学习活动。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着陆伞,并了解其作用。老师出示各种样式的着陆伞,引导学生认知,并主动思索、探讨沟通这些样式的着陆伞的作用。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4、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着陆伞的学习活动。老师下发动手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换看法,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安排的重要性。引导提示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设计着陆伞的形态、大小及制作的步骤,打算制作所用的材料,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料。指导学生运用针线留意操作平安,加强合作,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展示制作的着陆伞,并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他人制作着陆伞中改进自己的着陆伞作品。指导学生玩一玩制作的着陆伞。老师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着陆伞进行试放,引导学生在试放过程中,发觉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着陆伞,使着陆伞下落得更平稳。三、拓展延长:老师指

5、导学生进行设计好用的着陆伞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伞面及伞形、绳长、固定方式等内容上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的设计更具目的性、运用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延长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老师谈话、观看着陆伞,沟通产生的感爱好的问题,对课前着陆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2、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着陆伞,并了解其作用。观看老师出示各种样式的着陆伞,小组学生主动思索、探讨沟通这些样式的着陆伞的作用。学生进行小组制作着陆伞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努力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安排的重要性。大胆创新进行制作。学生进行沟通展示制作的着陆伞,并进行相互评价,能从他

6、人制作着陆伞中改进自己的着陆伞作品。学生进行试放着陆伞的学习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发觉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着陆伞,使着陆伞下落得更平稳。3、学生进一步思索问题,在老师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主动进行拓展延长课后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与老师沟通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着陆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并在课前进行初步的探讨,了解本课学习内容,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小组沟通的形式充分汇报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着陆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着陆伞的种类及用途,并在沟通的过程中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安排

7、的重要性。学生在制作、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在体验中学会敬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制作带有创建险的科技作品的实力。学生在试验中、沟通中发觉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使学生活动在课后延长的学习活动中更具目的性、运用性和科学性,延长课后。板书设计 着陆伞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的:1、通过学生探究帮助瓶子“吃”进鸡蛋的.力气是什么,培育学生探究大气压的爱好。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和自主探究的实力。活动过程:1、设疑引题。出示“吃”进鸡蛋的瓶子,学生思索:鸡蛋是怎样进去的?揭题:瓶子“吃”鸡蛋

8、。2、瓶子“吃”鸡蛋的设计和尝试。(1)学生探讨:怎样让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鸡蛋“吃”进去?(2)学生自行设计活动。(3)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3、什么力气在帮助瓶子“吃”鸡蛋?(1)思索、探讨:是什么力气在帮助瓶子“吃”鸡蛋?(2)集体汇报,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己的想法和推断。(3):是天气压力在帮助瓶子“吃”鸡蛋。4、生活中的大气压。(1)思索:还能在哪里找到帮助瓶子“吃”鸡蛋的力气?(2)小组沟通,用学生带来的材料或老师的材料动手实践。(3)全班沟通,老师再可适当举例。5、垫板会不会掉下来?(1)让学生猜猜垫板会不会掉下来。(2)学生实践,亲身经验垫板是否会掉下来。老师强调杯子内不能留

9、有气泡。(3)思索:垫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6、。学生自评。7、活动延长。学生思索:能否让瓶子把“吃”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自行设计实践,并要求在课外和家长一起让瓶子“吃”进鸡蛋,再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能否让瓶子“吐”出鸡蛋。科学教案 篇3科学概念学生通过供应的工具和自己的视察相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觉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视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生对探讨身边的矿物有深厚的爱好,将生活中的发觉利用所学学问检索定位。教学重点:视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教学难

10、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教学打算: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日这节课来探讨岩石的组成。二、探究过程1、探讨花岗岩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细致视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觉花岗岩的隐私多。(1)学生进行视察活动,师巡回指导。(打算:放大镜)(2)汇报沟通。小组派一代表,参与其他组的探讨探讨,沟通发觉所得。(3)老师供应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4)学生利用放大镜细致视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沟通、汇报:云

11、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亮颗粒。(5)利用供应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6)学生再次视察并进行汇报。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2、常见的矿物老师供应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视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觉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很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

12、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5)沟通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生:名称、性状、用途)(6)老师供应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仿照描述。(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8)汇报沟通,老师与学生共同修正。三、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什么?2、全部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四、课外延长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