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050932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关系补充内容 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关系补充内容1三大关键词15土会组织一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就是社会上按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各种群体,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 会团体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们发现 单个人的活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因而逐渐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会丰富多 彩、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各种组织之间在不停地相互影响和作用,新的组织不断地产生并努力壮大, 已有的组织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实现扩张。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公共关系 的实施者、承担者。在公共关系学中,我们一般把组织分成四种类型。(

2、1)盈利性组织(2)服务性 组织(3)公共性组织(4)互利性组织2. 公众一公共关系的客体(对象)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是指与某个组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他们对该组织 的目标和发展具有实际潜在的利益关系和影响力。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公众,而公共关系便是组织主动地去与公众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过 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客体和对象的公众是完全被动的、随意受摆布的,公众随时都可以表达自 己的意志和要求,主动地对公关主体的政策和行为做出积极反应,从而对公关主体形成舆论压力和 外部动力。公众还有一个最有效的权力用脚投票。当公众因为不满意而使用这一权力时,他们 (她们)可能不会当面抗议,也不会大吵

3、大闹,但他们(她们)会抛售股票,不再光顾某一商店、某一 银行、某一饭店、某一旅游点。因此,组织在计划和实施自己的公关工作时,必须认清自己的公众 对象,分析研究自己的公众对象,并根据公众对象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去制定和调整公关政策和行动。3. 双向的信息传播一联结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唯一手段(公共关系的媒介)(公共关系的过 程和方式):包括传播工具、传播媒介、社会交际等手段。公共关系中的传播是指组织传播媒介向 公众进行信息或观点的传递和交流。这是一个观念、知识或信息的共享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双向的 交流和沟通,促进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了解、共识、好感和合作;其手段主 要有人际传播

4、、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传播和公众、组织一样,都只是公共关系这个大系统的一个要素,传播只是使组织和公众之间 建立关系的一种手段,传播媒介则是实现这种手段的工具。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才能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才能使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使组织得以在公众 面前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3公共关系在当代中国1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人中国,应以20世纪60年代公共关系登陆香港、台湾 地区为发端,而中国大陆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2.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以下特点: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由外

5、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业组织向政府组织逐步发展的格局,而且发 展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 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积极引进、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 经验。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和职业,开始引起了中国人的广泛关注。在深圳、广州等改革开放地 区,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开始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模式,设立了公共关系部。1984年9月,我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家公共关系部一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至 此,中国人用照搬照抄的模式初步完成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导入。1985年,伟达

6、公司和博雅公司 这两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公共关系公司先后进入中国。第二个时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不和谐音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受到阻碍,开始由高潮阶段步入低谷。这一时 期,许多地方性的公共关系公司纷纷消失;企业中的公共关系部也被撤销,或者是有公共关系部也 形同虚设;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且数量急剧减少。第三个时期:中国加入WTO公共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中国加入WTO将是中国公共关系的第二次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使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面 临着更多的压力。首先是WTO所制定的贸易规则本身,要求各成员国的体制必须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之中,按照WTO规则来办事。这对我

7、国政府的公共关系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是WTO体制迫 使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间的公平竞争,过去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不复存在。加入WT0会给中国的公关环 境带来如下影响:(1) 机遇政府职能转变(2) 国际公关事业的新发展(3) 法律体系的变化值得关注(4) 帮助企业打造诚信(5) 挑战国外公关公司的竞争(6) 诚信问题(7) 从业人员素质4. 公共关系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巴纳姆时期一“公众受愚弄”时代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掀起了一场“便士报运动”。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一般劳动大众 都买得起,因此报纸发行量大增,随即广告费也迅速上涨。有些公司、组织为了省下广告费,便雇 佣专门的人员来制造煽动性

8、新闻,制造关于自己的神话,以此来扩大影响。报纸则为了迎合下层读 者的阅读心理,也乐于接受发表,这样两相配合,就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报刊宣传活动”。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纳姆,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 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是该时期的显著特点。而巴纳姆时期也被后人称为黑暗的“公众受愚弄时期”。之所以把它定性为“黑暗时期”,是由于 这一时期报刊宣传活动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宣传全然不顾公众利益;二是不择手段为自己编造 神话,以欺骗的方式吸引公众。由于巴纳姆时期利用新闻媒介一味地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公众, 整个社会几乎都陷入了 “信誉”危机。于是一些报刊杂志

9、率先开始揭露实业界那些“强盗大王”的 丑恶行径,从而掀起了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又称“扒(pa)粪运动”。“清垃圾运动”的冲击,使工商企业意识到了取悦舆论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开始聘请懂行的人 专门从事改善与新闻界关系的工作,这种人被称为“新闻代理人”,他们为其委托人作宣传。 第二个阶段:艾维李时期一“说真话”时代,也是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时代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全面阐明了他的 事务所的宗旨:我们的计划,是代表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把对公众有影响且为公众乐闻的课题, 向报界和公众提供准确的新消息。这就是所谓企业管理的“门户开放原则”。这也反映了

10、他的信条:“公众必须被告知”。他认 为,一家公司、一个组织要获得好的声誉,就必须把真相告诉给公众;如果真相的披露对公司、组 织不利,那么就应该调整公司或组织的行为;企业与其员工和社会关系的紧张摩擦,主要是由于企 业管理人员采取保守秘密的做法妨碍了意见和消息的充分沟通。另一方面,他积极协助企业管理人 员改革旧的政策和做法,尤其是改善对待员工和公众的态度,使事业的一言一行,迎合公众和新闻 媒介的要求。第三个阶段:爱德华伯内斯时期一“投公众所好”时代,也是公关关系学科化的成熟时代。“投公众所好”是伯纳斯公共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公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公共关系贡献的应该是公众最迫切希望

11、得到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了解公众喜欢什么,对 企业有什么期待或要求;在确定公众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再进行企业的宣传工作,以迎合公 众的要求。他认为,企业不仅要让社会及公众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获得公众的谅解与合作。 企业只有获得公众的了解与其合作,才能获得稳定而持续的发展,才不会被意外的打击而倒闭。 第四个阶段:斯科特卡特李普时期一“双向对称”时代开放系统的“双向对称”公共关系模式一方面要把组织的行为和信息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又 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传递给组织,从而使组织和公众形成一种互动的和谐状态。6马斯诺需要层次论;人类的需要层次,马斯洛是按照三条原则加以安排的:第一,人类基

12、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第二,人类需要与个体成长发展密切相关。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逐渐考虑到安 全、归属、自尊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个人的需要结构之发展过程是波浪式 演进,各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第三,人类需要的高低与个体生存有关。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 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最后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有永不 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7心理定势1、心理定势的概念即心理上的“定向趋

13、势”或“固定趋势”。它是人们在与特定对象发生认知、行为和各种社会 关系时所存在的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感情等心理活 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心理定势使人不自觉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感知事物、记忆事物、去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它既是人心理活动的定向标,又是一种心理动力。2心理定势的特性首先,心理定势具有隐蔽性和自发性。心理定势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同时这种心理活动有着自发性。其次,心理定势具有固着性和变化性。心理定势的固着性也即习惯性,指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上的固着,它一经产生就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不会轻易消失

14、; 二是指功能上的固着,只要它存在就要发挥作用。我国有类似的俗语揭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 井绳”。但公众的心理定势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当它受到情境特征、近期经验和时代潮流的影响后 是会发生变化的。第三,心理定势具有规范性。公众心理定势是人们对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事物的共同反应和原则,带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 比如:欢度春节的方式,是我国传统社会习俗所形成的心理定势,人们在这个时候总是要贴春联、 吃饺子、合家团聚、拜年等。这种心理定势具有普遍的制约力、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心理定势具有综合性。心理定势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心理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合成,而不仅仅是认 知领域中的独有

15、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反映认知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其“怕井绳”的行为倾向。也正是因为心理定势具有综合性,所以她才不容易 被改变,所以才会固执地驱导着人们的行为。3公众心理定势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公关活动中,心理定势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首先,它通过人的自觉习惯起作用。当人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感觉、知觉来判断目前事物,得出“这种 事情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从而对当前问题做出反应。【案例】脑白金的迅速市场扩张就是得益于公众心理定势。其次,它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人。即人们总是以一种习惯模式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

16、会不自觉地歪曲客观信息,发生认知偏差。 最后,心理定势通过情绪和心境来制约人的心理行为。特定的情绪和心境不仅仅使情绪主体产生特定的自我体验,而且还会通过它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投射到其发生关系的人或事上。这种情绪和心境一旦与环境相适应,还会继续产生,从而使人的活 动带上一种主观情绪色彩。4公众心理定势的四种基本形态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如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对他以后的 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解释。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往往表现出以点 概面,以偏盖全倾向,即当人们刚刚获取了有关他人很少量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