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04977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1 效益评价与分析农田水利项目建成后,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这3 个方面实行分析。1.1 经济效益1.1.1 评价依据依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和国家计委及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对工程实行经济评价。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分析、计算其投入费用及可得到的效益来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1.1.2 费用计算水利建设项目的费用包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和年运行费三部分。工程完成后的年运行费包括:生产及管理人员工资及附加费(奖金、津贴、医药费、书报费等);日常维修养护费(包括用于日常维修和养护的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等);燃料动

2、力费(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用的油、电等费用);行政管理费。根据类似工程使用情况和相关规定,年运行费按工程固定资产投资的 5%计算。1.1.3 经济效益分析工程建成使用后,农业生产条件将明显改善:实现了节水增效,促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现代农业转变,灌溉效益将大幅增长。1.2 社会效益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后,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抗御自然灾害水平明显增强;力争通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存有的“投入少、项目散、发展慢”问题。1.2.1 解决农民增收,惠民

3、工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面对城乡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增加灌溉面积、提升灌水保证率、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实施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是一项惠民工程。1.2.2 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观点,使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1.2.3 提升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水平工程建设的实施使年久失修

4、的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增加蓄水水平,疏通灌溉渠道,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将大大提升,抗灾水平也得到提升;还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1.3 生态环境效益1.1.1 改善地下水环境,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灌溉机井以浅层地下水为取水水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大,不会形成漏斗区,能够缓解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避免了因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抽水费用增加的现象,并能优化生态环境。1.1.2 改善土壤质量,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控制灌溉水量,减少涝水滞留田间的时间,减轻水肥的流失水准。通过灌水调节土壤的光、热、气的关系,使土壤含水量保

5、持在最佳状态,避免土壤板结及灌水不善造成人为的“渍害”和水土流失,对项目区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水质净化、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极大地促动和保障作用,又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1.1.3 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防止破坏自然环境工程配套新建和维修排涝建筑物,使河道基流增加 , 疏通排水沟系,不但能减轻洪涝灾害,而 且能够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有利于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因为项目 区的供水方式改变,节约了大量地下水资源,并避免地下水资源的污 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节区域气候,促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总结综上可看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 程。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使 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与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 能上处于相互适合、相互协调的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促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符合党中央“十 二五”农业规划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