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04032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新课改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路一转变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支撑。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的根本要求也正是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变革意义在于将教中心;变为学中心;。其次,重新构建课堂师生关系,将师中心;变为生中心;。为了实现这教学理念的转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让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单方向的知识输入,而是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多方向的交流,使高中语文课堂充分表达出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性、选择权与主动权,向学生呈现一个丰富性和多义性

2、的课堂。另外,老师要更深化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去安排授课内容,采取适宜的授课方式,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才能,创立优雅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才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方说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自然、轻松地融入到这种优雅的教学情境当中。总之,学生在一个充满意境的教学气氛中,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从而

3、进步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还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开展夯实根底。老师在教学之余,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展分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教学质量。由于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因此,老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这样让学生们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然而,通过分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彼此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在互相讨论、团结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小组讨论完之后,老师将学生

4、们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展汇总讲解,可以很大程度地进步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局部高中语文老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进步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传授的内容也是以考试大纲为核心,缺乏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种教学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开展,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扬语文的传统人文魅力,营造人文性教学。人文性教学就是人性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款式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高中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情怀的学科,老师既可以通过教材内容锻造学生的人文情怀,还可以从课外知识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

5、识,进步他们的人文精神。二、高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首先,构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立高效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更便于对知识点的掌握。语文知识点包含很多难于理解的内容,假如老师采用以往的完全遵照教材生搬硬套教学方法,那么很容易降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没有学习兴趣,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开展。其次,高中语文高校课堂的构建便于进步学生才能。在进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时,老师在让学生们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更好的开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非常必要。三、结语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语文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新课改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导向。教学改革的目在于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在教学理论中不断的总结、考虑和改良,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活力与活力,让他们实现主动开展,自我学习、自我实现,真正构建出高效课堂。因此,对建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相关内容进展分析,值得教职人员深化讨论。 王婕懿 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