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031215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桥人教新课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桥 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第 16 课的一篇重点课文, 它是一篇小小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迅速捕捉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为此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一是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二是精读细品,深入探究,了解人物品质。三是总结全文,升华感情,一吐为快小练笔。设计思路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将读与写,感与悟相结合。二、教材分析桥一文作

2、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 构思新颖别致, 设置悬念, 前后照应, 这样安排结构, 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3、。三、教学课题桥是人教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第十六课,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设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

4、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也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素材,配合教师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让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2. 讲练结合讲练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和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3. 以读代讲法在教学中,我有层次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多种

5、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感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 师: 2019 年 3 月 11 日 14 时 46 分, 多震之国日本遭遇了历史上最强烈地震及最强烈海啸。9.0 级的地震引发最高达10 米的大海啸,瞬间扑向几乎日本全境沿海地区。观看日本海啸录像片段。2看录像,学生交流感受。3师:在我国历史上,西汉末年也发生过一次使“桑田变沧海”的海啸。虽然海啸在我国只 发生了一次,但是像海啸一样使良田变沧海,楼房变废墟的洪灾却在我国常常发生。今天,老师带大家跟随一个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

6、一场可怕的洪灾,看看这究竟是场怎样的洪灾?在这无情的洪灾面前,又发生了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 检查字音、 字形: 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 “搀、 呻”的韵母是翘舌音, “疯、狞、 淌、 瞪、 膛”的韵母是后鼻音, “呻、 搀、 奠”的韵母是前鼻音。 特别注意“肆”、 “ 奠” 的写法。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7、,并说说每段主要内容。突遇山洪 1 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 27三、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默读,找句子。( 2) 汇报交流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相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并引导感情朗读。 )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洪水凶猛、猖狂,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水位在不断上升,情势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一、两句为例,用拟人或比喻句与原句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感受

8、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好处以及本文多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的写法。)(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范读,请学生评价;师生一起再读。)2想象体验:( 1)师: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从睡梦中惊醒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能想象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的样子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四、作业布置: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继续预习课文。( 1) 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想一想从

9、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句子旁写下你的感受。( 2)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3)课文在表达上还有哪些特色的地方?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们惊慌的句子板书:人们惊慌二、品读句子,感悟老支书的人物形象1师:洪水来了,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慌张,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但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有一个人的表现却是例外的,那就是(老汉)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二、三大段,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板书:老汉2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句子,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交流汇报,重点指导以下句子。句子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

10、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盯不说话像一座山( 2)重点理解 “他像一座山。 ”想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感受老汉的 沉着冷静。)师:此时,乱哄哄的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说明什么?(感受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人们生存希望的靠山。) 板书:停、望、排队、上桥( 3)指导感情朗读。(个别读、集体读)句子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从三个感叹号,体会老汉话语的威严。( 2)师:老汉为什么强调党员排在最后?生交流。 板书:先人后己( 3)指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引读)引读这句话师:洪灾来了,

11、老汉来到木桥前,他想到:不能丢下村民们不管。于是,他沙哑地喊话师:看着村民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老汉沙哑地喊话句子三: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 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板书:冲、揪、吼( 3) 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难道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引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12、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抓住“吼”、“推”、“似乎要喊什么”等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板书: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4) 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 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 板书: 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敬佩。(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三、启发想象,寄托无限哀思1师:在老汉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人们安全地渡过了那座窄窄的木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24-27 自然段。2.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配乐朗诵)3文

13、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认识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好处。)4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5交流。四、探究课题深意,总结全文1文章以很大的篇幅勾画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可文章却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2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不朽的生命桥3小练笔: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4生写话,后交流。5看抗洪救灾英雄图片。总结:在灾难面前,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老汉,只是我们共产党队伍中一个普通代表。在大灾大难面前,像老汉那样做到先人后己、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党员和群众还有很多很多,像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英雄们等,都是值得我们赞颂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为我们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的英雄们吧!五、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2写桥读后感。【板书设计】16桥老汉不朽的生命桥人们盯先人后己惊慌不说话不徇私情乱哄哄像一座山英勇献身停、望冲、揪、吼、推排队、上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