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023268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放大“后岸模式”效应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发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教科书” 2月4日,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国家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会上,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农业部原党组成员张玉香代表中国农业部科教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张玉香介绍,自20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

2、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而此次发布的十大模式正是从各地的创建经验中总结提炼而来。“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链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

3、“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

4、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

5、(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