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015059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概述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主题(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David Myers,2005)。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下个体的行为l 社会心理学 vs.社会学n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个体对他人的看法,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n 社会学研究社会本身社会及群体的结构、功能、发展变化l 社会心理学 vs.人格心理学l 三者是在不同分析水平上的学科社会学社会及群体社会心理学群体中的个体人格心理学个体(二)社会心理学的主题1 社会思维看待他人印象形成与管理归因态度2 社会影响影响他人态度

2、改变沟通从众群体影响3 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偏见攻击亲社会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主题的与时俱进v 1940s种族偏见和歧视v 1950s从众与服从v 1960s暴力和攻击v 1970s性别与性别歧视v 1980s军备竞赛的心理影响v 1990s文化/种族多样性,性取向v 2000s跨文化、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应对基本的存在焦虑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通过观察来收集社会行为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优势:第一手,生动,直接不足:描述表面现象,被动(二)档案法搜集各种现有资料,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来揭示变量间的关系。优势:简便易行不足:只说明相关(三)调查法运用问卷

3、、量表、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研究。优势: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效率高不足:受到所用工具的影响,结果不深入(四)现场研究法研究者亲临“现场”(被研究情境),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研究。优势:自然情境,真实不足:无法控制,突发事件多(五)现场实验法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优势:可控,结果真实不足:易受干扰(六)模拟实验与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或模拟实验室环境中通过系统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来研究变量间关系。优势:深入,揭示因果不足:接近真实不等于真实三、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 E. A. Ross 出版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 W.

4、 Mcdougall 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科学社会心理学诞生以 1924 年美国心理学家 F. Allport 出版社会心理学为标志。中国的本土化社会心理学(1980s 至今)。第二讲 归因一、 什么是归因o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o 归因是一种需要。o 归因是每个人的朴素的“心理学理论”,它使人对事物拥有预见性,从而对环境有所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为。o 归因包括:n 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象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n 心理活动的归因:即把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归结为何原因。n 对人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在

5、今后有关情境产生的行为。二、 几种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F. Heider,1958)o 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o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本身的特点(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等),称为个人倾向的归因(归于内因);o 如果判断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称为情境倾向的归因(归于外因)。(二)维纳的归因理论(B. Weiner, 1986; 1995)o 成败归因取决于三个维度o 定位 Locus of control :内部-外部o 稳定性 Stability :稳定-不稳定o 可控性 Controllability:可控-

6、不可控(三)凯利的归因理论(H. Kelley,1967)o 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对象)以及环境背景。o 在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n 一致性信息(consensus):针对行动者,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其他人也如此吗?”n 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这个人经常如此吗?”n 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针对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事物作同样的反应?”o 结论:n

7、高一贯性,低一致性,低独特性归因于行动者n 高一贯性,高一致性,高独特性归因于对象n 低一贯性,低一致性,高独特性归因于情境三、归因中的偏差(一)打折扣和扩大效应l 打折扣效应(discounting):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时,某个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减少的倾向。l 扩大效应(augmenting):尽管存在着阻碍某行为出现的因素,但该行为仍然发生,故此该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增强的倾向。(二)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Heider, 1958; Jones & Harris, 1967;Ross,1977)l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

8、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l 发生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n 知觉显著性u 观察他人行为时,常以人为注意焦点,而非情境n 信息可得性u 解释他人行为时,无从知晓行为的情境因素,从而低估环境对行为的影响。l 基本归因偏差存在文化差异:东方人比西方人表现出更少的基本归因偏差。(三)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l 一种动机性的偏差,本质上在于保护自我。l 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l 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n 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n 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更容易,因此觉得自己

9、做的比别人多n 接受信息的差异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如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不在场n 一种印象管理,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n 自我防御,保护自我,获得自尊l 自我服务偏差的作用n 积极作用:提高自尊,令人感觉良好n 消极作用:导致人际冲突,破坏群体团结l 自我服务偏差存在文化差异l 一种变相的自我服务自我妨碍n 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n 表面:破坏自我n 目的:自我保护l 减少归因偏见n 对于基本归因偏差:设身处地,换位思考n 对于自我服务偏差:别人的想法可能和你一样第三讲 态度一、态度概述什么是态度?v 定义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

10、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v 特点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不一定总表现在外。 态度总具有指向对象,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v 态度的构成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又称 A(affection)B(behavior)C(Cognition)成分v 态度的功能 态度决定着个体对外界事

11、物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二、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来源v 社会学习:从他人身上习得态度 经典条件反射 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受到奖励或惩罚从而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 观察学习 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v 遗传:与生俱来三、态度与行为想一定做吗?拉皮埃尔的研究,结论:态度和行为往往并不一致为什么态度与行为不一致v 情境压力 情境压力很强时,态度就不能像情境压力弱时那样成为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人们这时往往会屈服于离自己最近的压力。v 态度本身的来源和强度 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作用更大 态度越强硬,

12、对行为的影响越大v 态度与需要间存在矛盾 为了满足需要,而做违心之事态度何时预测行为?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时,会加强言行之间的一致性。四、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二)投射法(三)生理反应法v 通过检测被试的生理状况,如瞳孔扩散、心跳、血压、皮电反应等,来测定其态度。v 客观地说:测谎仪的有效性远高于随机猜测,但远低于完美。 测谎仪与其他仪器一样,它的效率依赖于使用者的技巧 某些个体有时具备,或经由训练可以获得控制自己情绪的本领 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它可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五、态度的改变(一)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1、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L. Festi

13、nger,1957)v 当个体察觉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或矛盾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2、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v 途径一:改变其中一个态度,或同时改变两个来使它们彼此之间协调一致。v 途径二:通过获取新信息来支持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减少认知失调的程度。v 途径三:认为这种认知失调对自己其实并不重要。3、与认知失调有关的现象1)理由不足与认知失调强的理由做违背态度的行为失调弱态度改变小弱的理由做违背态度的行为失调强态度改变大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s):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

14、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当做出选择之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这就暗示父母应以非强制性的方式诱发好的行为,从而激发孩子内化正确的态度。3)努力与认知失调为某件事情的付出越多,你将会越喜欢它。4、“减少认知失调”的两面性v 适应性:增强信心;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v 人不能只靠减少不协调来生存(二)说服与态度改变1、说服的两种途径v 中心途径(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关注论据,引发思考。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人们就很可能被说服。v 外周途径(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2、说服的要素1)信息传达者使传达者更具说服力的因素:A 可信度-专家身份: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B 吸引力-外表的吸引力-与接收者的相似性C 其他-如果宣传者的态度明显地背离其自身利益,他的可信度和宣传效度就会增加;-不试图改变我们态度的信息比起刻意改变态度的信息往往更能改变我们的态度;-比起全神贯注于一件事,人们在被其他事情分心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