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0141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自然山水园的设计研究论文我国园林从古到今经历了几千年来造园艺术的发展历史过程,确立了我国造园主题以山水风景为骨架的山水园。从汉代起已开始脱离神仙海岛的幻想模拟而进入对自然山水的仿写,汉代宫苑中出现凿池引水,堆山叠石的山池之景的创作,所谓“一池三山” 的布置形式,成为后代园林中的一个传统的格局而予以运用。这种“海岛仙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人工山水园意境构想,也是延续历史最久的一种园林布局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内容是在变化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在文学上、绘画上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启示了园林形式开始转向崇尚自然山水园,这已形成了“有若自然”的评价标准。园中要穿池

2、构山,山要重岩复岭,深溪洞壑,达到“有若自然”这样的园林创作实是自然山水的写实。这也是后世山水园的追求的基本品格和境界。隋东都西苑有计划的利用水面划分院落把全苑组成若干个景区,在湖山水系之中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众多个风景点,到了唐宋时期山水园的创作已经获得巨大发展。对于所要表现的山水风景,不是一般自然山水的模仿,而是通过人的艺术认识表现了一种意境,达到更高于自然,妙极自然的境界。如辋川别业,庐山草堂,艮岳等名园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的意境。明清时期以山水为骨架的园林艺术获得更为完美的成就,出现许多著名园林。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等,都是以山水为主题,因山就水布置亭榭楼

3、阁,萌木栽花互相协调地构成园林风景,形成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独特的特色。我国山水园的创造主要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表现自然之美。这是我国传统造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造园艺术之风格。园林中的景物是大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一山一水,一泉一石,树木花草的布置都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有鼻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计成园冶中所主张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有若自然”的继续和发展。通过对地段特点及环境的深入考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创作出所谓“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有坦,有天然之趣”的园地。山不在高,而要仿效其峰峦走向,山石纹理之法;水不在广,而要模拟其矶石分布,劲湍缓流之态。要把造园的要素

4、包括山水运用自然式的布置手法进行人工叠造,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风景之美,而又不落人工雕凿的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这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的特点。在了解以上关于中国式山水园的布局和设计手法的后,通过对一些传统的自然山水园的分析,我逐渐形成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自然式山水园的看法。园林中的山地大多是利用原有地形、土方,经过适当的人工改造而成,更多的是就近以挖湖的土方堆山,老师这次给我们的造园条件也正是就近取材、挖湖堆山的形式,考虑到老师要求仅利用挖湖所产生得土方来堆山,不许运进或运出土方,我认为这要求我们协调好山的体量同水的面积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地形的处理十分重要

5、,正如老师所说,我们应该将园中凹下去形成湖泊的部分也考虑进去,达到整体的统一与协调。山水园的布设方式在我看来可分为理水和筑山两部分来做。首先,必须对山的总的体量及水面的大小和深度作出概算,在多深的地方堆山,堆多高的山都应考虑在内,达到挖湖的土方正好完全用于筑山,园林中的山体形态应与平地、陡坡、岗阜浑如一体,忌讳孤峰突起。在山体设计的过程中,主山不适宜居中,忌讳对称现象,并且应分清主次,高低错落,前后穿插,顾盼呼应,切忌一字排开,同是应保持山形“左急右缓,磨为两翼。”山体应讲究“三远”,保证山体从各角度看上去带给游人不同的感觉,山体的坡度陡缓各不相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然后是理水的过程,水体要

6、有大小主次之分,并做到山水相连,相互掩映,“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园林理水,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水边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反之,若水面确实甚小,也不要强求,有时干脆可做“不尽之意”的艺术处理。所谓不尽之意,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狭带,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也别有情趣。如苏州环秀山庄、拙政园西部等,均可见这种手法的痕迹。水之形全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园林中的水面,应当作为“空间”来看待。而园中空间,贵在层次。如何把水面做出层次呢?我了解到基本上有两种手

7、法,一是做狭,如无锡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故在中部知鱼槛(半亭)处水面狭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二是造桥(或筑堤)。园中之桥,固然为交通之需,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间之物。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而且处理得更为含蓄。如扬州寄啸山庄水池中有水心亭,亭南有曲桥,亭北有堤与两岸相连,同时也分隔了水池。而苏州拙政园的松风亭,水池之前有“小飞虹”,是廊桥,将水面分隔,更有空间层次感。透过廊桥,外面景致虚虚实实,可谓园林之空间的极致了。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水面如何做得有汪洋之感?水面大固然能有大水面之感;然

8、而私家园林,地不过数亩,如何能生汪洋之感?此次的用地规模不大,所以我们应考虑如何以并不十分广阔的空间创造出视觉上的开敞。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水边之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下的水塘,看起来似一勺之水,其实它要比苏州留园中的大水池还大呢!这就是对比,就是尺度问题。水的美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水型美:利用水岸的蜿蜒曲折来塑造水的形态,以此来表现水的柔美。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个水域以狭长的溪水相连

9、,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2、 动静美: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个水域以狭长的溪水相连,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3、 水声美: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

10、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4、 映射美:画坛中有“画水不画水”之说,意即画水应靠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同样,古代造园家擅长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云霞、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变得宽广而深远。“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活”,园林中的筑山手法也应与水相适应。山地是自然山水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体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属于全园重心,这种布局一般在山体的四周或两面都有开敞的平地或水面,使山体形成巨大的空间分隔;另一种是居于全园的一侧,以一侧或两侧为主要景观面,构成全园的竖向构图中心,并可与平地或水面

11、以外的、临近的山岗形成可呼应的整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山体都不会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与周围的构筑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对于造园,我认为应在美观的前提下保持水岸的蜿蜒曲折,使水面时放时收,水面大小形成对比,富于变化,使游人充满新奇感,但不应过分曲折反复,以免影响水面的开阔之感。而筑山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峰峦交错以增加起伏之感。同时应利用山的位置与形态,在保持各山体在体量,高度、上不同的同时,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聚有散,紧密时围出一小部分水域,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分散时可有效的划分水面空间,为造桥,筑堤等留出空间。无论是山体

12、或是水体都应该得其性、仿其形进而取其义。尽量避免人工痕迹,使山与水自然结合。在考虑到山水位置上的结合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自然因素夹杂在其中的影响。例如水面倒影,山固然要陡缓兼顾,莫为两翼,但也应同时注意到它与水的倒影关系。我们应在保持山体本身美观的同时,也保证它与水中的倒影完美结合,溶为一体,这既是山体之间的呼应,更是山与水的联系。由于视角的不同,岸边景物与水面的距离、角度和周围环境也不同,景物在地面上能看到的部分,在水中不一定看得到,水中能看到的,在地面上也不一定可看到。故岸边的景物设计,一定要与水面的方位、大小及其周围的环境同时考虑,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这种借虚景的方法,也许正是倒影水景的“藏源”手法,可以增加游人“只见影,不见影”的寻幽乐趣。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山体对光的遮挡关系,相邻的山峰间可形成山体的相互遮挡及水面的明暗变化,形成一定的光影关系,使所造之园的整体景色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