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第七单元练习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01067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第七单元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专题:第七单元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第七单元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第七单元练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列宁指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此苏俄实行了A.粮食税政策 B.余粮征集制 C.没收私人企业 D.实物配给制2、数据是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以下表格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 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由上表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业大量增加粮食种植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 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4、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 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5、“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

3、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7、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

4、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D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9、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10、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5、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11、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只抓农业不抓工业C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12、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 B社

6、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3、比较分析右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B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4、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的这思想A对苏联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B是苏联长期“左”的思想的根源C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导火线 D是斯大林体制的集中体现15、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

7、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16、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上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17、“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

8、的是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18、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19、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

9、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0、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

10、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AB.C D22、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年份小麦产量(单位:俄亩)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单位:俄亩)19251926年699普特115卢布72卢布19261927年379普特102卢布32卢布19271928年298普特24卢布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 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 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23、“不是直

11、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是指,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4、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二、判断题25、1921年,苏俄开始采取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26、国内战争结束了,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12、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7、苏联出现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开始于赫鲁晓夫主政时期。28、在斯大林模式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9、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0、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实物配给政策,使俄国人民免于挨饿,因而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31、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其主要依据是农民能够

13、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32、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全部粮食收归国有,在全国范围实行统一的实物配给制。三、材料题33、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量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贸易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