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99633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近日,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热播,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 注,剧中浓郁的药膳文化更是激起了人们的兴趣。药膳到底是怎么一 回事?本报特请上海市颜德馨首席名中医工作室的专家撰文作一介 绍。药膳是一种具有独特食疗功效和特殊食物美味的膳食,与人们的 一日三餐紧密相连,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享用药膳。随着社会发 展,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利用饮食养生防病正日益被人们所重 视。只不过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合理配伍,经过烹饪加工制成 的一种具有治病强身作用的膳食,通常称其为饮食疗法,它是中医药 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 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

2、,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是既有营养 价值,更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效的一种饮食文化。药膳源自中华虽然电视剧大长今中徐长今的人物塑造略有些夸张,但在朝 鲜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物的,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徐长今是 一个生活在相当于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年间的女性医官。不过,药膳的 应用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汉代起,我国就有药膳的记载,到明朝,我 国的药膳早已走入平常百姓家,因此,说药膳发源于中国,一点也不 为过。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发 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为一的现象就是药膳的起源,也就是所谓的 “药食同源

3、”。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毒 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的饮食养生记载,本书共有方剂13首,其中有 8首属 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骨丸,由茜草、乌口、麻雀蛋、鲍鱼制成, 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类似 贫血疾病的血枯病。“药膳”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其中有“母亲调 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也有“蚤起奉药膳” 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 名。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 红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

4、姜、葱 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 合等,既具有药性,又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 篇,自此饮食疗法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 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门类叙述,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于 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 为我国 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于一体的食疗专著,共收集药用食物241种。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中专设“食治门” 记载药膳方 剂 160 首,可以治疗 28 种疾病,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型出 现。宋代医家陈直所撰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疗保健学 的书

5、,记载治疗老年病的药膳方达162 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 菜、果3部就收有 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 禁忌等。中国药膳自远古至现今,自宫廷到民间,广为流传。自汉初到明 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 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 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在国外也备受青睐。药膳是中 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它已作为一种适用的科学、艺术 和文化传遍世界各地,走进千家万户。药膳的制作与种类药膳的中药原料是药物,也是食物,它须寓药于食,寓性于味, 融药物功效与食物

6、美味于一体。同时,药膳必须以精湛的烹调艺术为 手段,借助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等中国传统的烹调 方法,根据患者身体的需要进行中药的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 药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离提取方法,以保证制 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 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按药膳的性状可分为:菜肴类:此类药膳是以蔬菜、肉、蛋、鱼、虾等为原料,配一定 比例的药物制成的菜肴。这类菜肴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米面食品类: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粉为基本原料,加一定补益药 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馒头、汤圆、包子等各种饮食。粥食类:此类

7、药膳是以米、麦等粮食加一定的补益药物煮成的半 流体食品。这类药膳可以用具有药用价值的粮食制成,也可以由药物 和粮食制成。汤羹类: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等原料为主加入药物经 煎煮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药膳的作用药膳寓治于食,其主要作用大致可概括为:滋补强身:此类药膳是供无病但体弱的人食用的,它主要是通过 调理脏腑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使之协调,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 康的目的。如医圣张仲景创制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当归15 克、生 姜 15 克、羊肉 120 克组成。将羊肉洗净切块,与当归、生姜共入锅 内,加水适量,小火煮至肉烂。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 羊肉温养肾气,原治疗妇人虚寒腹痛

8、,后世用于一切虚劳不足偏于阳 虚者,确能起到滋补强身的作用。防治疾病:此类药膳是针对病人的病情需要而制作的一种起治疗 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膳食,它可以通过长期服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最适宜于慢性病患者。如清代名医王孟英的雪羹,该方由海蜇 120克、大荸荠10 个组成。先将海蜇用水漂淡,与大荸荠一起切碎, 加水适量,煎煮1 小时即成。雪羹具有清热化痰之效,多用于肺热咳 嗽,痰浓黄稠者。现代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头胀患者, 也多获效。辨证施膳药膳的应用必须注意辨证,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强调辨证 施膳。只有在正确的辨证基础上,充分应用药物与食物的性味与功能 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药

9、物与食物的吸收、利用,调节人体脏腑功 能,方能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果不辨证,盲目服用各 种滋补药膳,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损伤身体。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应用药膳与药品的药性一样,食物也具有食性,也有四气五味的区别。用 食物、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即是药膳食 疗之根本所在。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一般而言,寒凉性 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生津、平肝安神、通利二 便等作用,如西瓜、苦瓜、丝瓜、绿豆、菊花、梨、芹菜、莴苣、鸭 肉、蚌蛤、螃蟹等,主要用于热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 头晕头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此类食物也是素体阳热亢

10、盛、肝 火偏旺者首选的保健膳食。温热性质的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益 气、通经活血等作用,如姜、葱、韭菜、辣椒、胡椒、酒、羊肉、黄 鳝、雀肉、鸽肉等,主要用于寒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喜暖怕冷,肢体 不温,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此类食物亦是平时怕冷的虚 寒体质适宜的保健膳食。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一般而言,酸 味收敛,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葡萄干等,合理饮食, 可用于多汗,久泻,遗精滑精等病证,但多食易损伤脾胃。苦味,有 清热泻火、燥湿坚阴等作用,如苦瓜、青果等,用于热性病发热,烦 渴,气逆咳喘等;但多食则易导致滑泄。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止 痛等作用,如栗子

11、、甜杏仁、大枣、饴糖、南瓜等,用于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等;但多食则脘腹胀满,饮食难 化。淡味附于甘味,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常 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但多食易耗伤阴津。辛味, 包括芳香、辛辣,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如葱、 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多用于感冒,恶寒发热,鼻 塞流涕以及肝胃气滞所致的饮食不馨,胃脘胀痛等;但多食则散气伤 津。咸味,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用于痰瘀互结引 起痰核瘰疬,瘿瘤等病证;但多食则气血凝滞。根据病情的性质应用药膳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膳只有在正确的辨证基础上,明了不同

12、 食用者的疾病性质,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食物,才能达到治病强身 目的。如病为寒证或患者体质偏寒,则应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 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葱、姜、蒜、龙眼、南瓜、鳗鱼、鸡、鹌鹑等。如病为热证或患者体质偏热,则宜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 食用寒凉性的食物,如绿豆、黄瓜、西瓜、莲子、河鱼、鸭子等。如病属虚证或患者素体本虚,则宜根据“虚者补之”的原则, 食用具有补益性质的食物,如大枣、饴糖、南瓜、薏苡仁等。如病属实证或患者素体亢盛,则宜根据“实者泻之”的原则, 食用具有相应祛邪作用的食物。再如同为咳嗽,风寒咳嗽以食用葱白 粥为宜;风热咳嗽则应服贝母桑叶梨汁;肺阴虚燥热的干咳,则宜用 百合杏仁

13、粥。根据四季气候应用药膳在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同时,还应注意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在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药膳。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 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 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 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 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 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 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

14、 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石 斛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 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 阴阳之不足,使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药膳误区种种中国人历来有保健养生、滋补强身的习惯,随着大长今的热 播,药膳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有些保健食品厂以及酒店乘势作了不 少宣传广告。因此在此将药膳常见误区作一提醒。误区之一 药膳等同于滋补食品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养生保健就是进补,而药膳就是服用滋补 食品。特别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纷纷向健康投资,盲目进 补之风

15、尤盛。实际上中医传统治疗有“八法”,即汗、吐、下、和、 温、清、补、泻,而补法不过其中之一。因此养生保健也必须辨体质, 辨证象,而后才定虚实,确定是否需要滋补。至于药膳,根据所用食 物、药物的不同,也有温、清、补、泻等区别。所以药膳绝不等同于 滋补食品。至于某些酒店的药膳随意乱放滋补药,一桌人不管男女老 少是否需要进补围着吃,简直是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误区之二 药膳不必医生处方 可以自己选购制作由于药膳所用原料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寓药于食,因此不少人 认为药膳不必医生处方可以自己选购制作。其实药膳应用的关键是辨 证,应该请中医师辨别体质与证候的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药膳,才 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16、否则无益而有害。而且,虽说药膳所用多是亦药 亦食之品,但既有药物的作用,就必然会有药物的偏性。用之得当, 药物的偏性可以治病,用之不当,药物的偏性就会致病。比如绿豆是 食品,也是药品,夏天用之煮粥解暑,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这里便有 误区:绿豆药性寒凉,能清解暑热,但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更何况 药膳中还用到不少中药呢!比如有人说肉豆蔻与人参不能同用,其实 两药合用于药膳对于脾胃虚寒腹泻的患者非常合适,绝不会出现麻痹 症状。误区之三 小儿强身,应多吃药膳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健康一些、聪明一些,希望孩子能吃得好一 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盲目服用药膳,恐怕就适得其反了。一般说 来,小孩的饮食应该多样化,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发育健康的 小孩一般不必服用药膳,而患有慢性疾病的小孩可以服用药膳来调理 身体。但是小孩的脾胃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