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99414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扬州慢-教学设计韩(1)扬州慢 教学设计扬州慢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烟花三月,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扬州一直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美丽和富庶曾经牵动许多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游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读姜夔的扬州慢,看看他笔下的扬州是什么样子?(板书课题

2、)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词内容的赏析理解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作者及背景 齐读1、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姜夔词的风格是

3、: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当他目睹战争洗劫后的扬州的萧条景象,顿时产生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四、齐读小序,回答问题问题1、概括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见闻、写作原因及他人评价。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 :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问题2、黍离之悲: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

4、,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五、提朗读,说感受。1、听朗读,说说朗读感受。 (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触?(指名或集体回答)悲(凄凉、凄清或悲凉)六、讨论探究,理解词的内容。问题3、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上片中哪个词可以用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讨论交流后,梳理成板书。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5、)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问题4、昔日的扬州城是怎样的景象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红药”,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的繁华热闹。问题5、今昔对比,反差巨大,词人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种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伤今怀古的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在杜牧的笔下曾经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的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非常震惊,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了

6、。因“空”而“惊 ”,反照现实扬州凄清荒凉,令人心痛!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问题6、词中“竹西”“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出自何处?连同下片“杜郎”的词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赠别其一 遣怀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娉娉袅袅十三余, 落魄江湖载酒行, 青山隐隐水迢迢,豆蔻梢头二月初。 楚腰纤细掌中轻。 秋尽江南草未凋。春风十里扬州路, 十年一觉扬州梦, 二十四桥明月夜,卷上珠帘总不如。 赢得青楼薄幸名 。 玉人何处教吹箫。明确: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用典问题7、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富

7、庶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呢?明确:胡马窥江去。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万千,黍离之悲。问题8除此之外本词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明确:拟人、移情于物、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

8、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

9、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

10、,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七、师生试归纳主旨: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八、拓展延伸: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诗词中再举出几个例子吗?今昔对比:1、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追忆中原沦陷前的繁华景象。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

11、,往昔的升平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2、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与昔对比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的心情却不一样了,体现眼前的苦闷伤感。虚实: 1、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确: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杜甫在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安史之乱弄得中原地区乌烟瘴气,不得不迎接跋涉山川之苦,由华州经秦州同谷,走向当时尚能暂时保持安定的夙称富庶的西蜀。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成都草堂”住了好几年。在这期间,杜甫和劳动人民来往较多,较为了解农民的生活习俗,所以他的作品也稍为带有农村生活气息,春夜喜雨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诗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对农田来说,是极其重

13、要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下雨,无法种植,就谈不上收成了。特别是在成都,气候温暖,冬天很少下雪,春雨就更显得重要了。诗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感情来赞美这场适时而下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句,是说雨懂得季节,一到春天正需要雨水的时候,它便下来了。雨,是无知觉的,是拟人化的手法,是对春雨的赞美之词,但是它里面也蕴藏着杜甫喜悦之情。因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从他的感觉来说的,所以他对它的赞美,无疑是喜悦之情所促使的。雨,适时而下,固然是好雨,但如果下得太大,雨骤风狂,定会折损庄稼作物;要是白天也下雨,也会影响农田工作。这场雨,既不是骤雨,又不是昼下,而是细雨,夜里下的。它的可贵应这里。第三、四句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说明了这一点。雨,既然是随着风悄悄地飘进夜的空间,又是细得无声无息的滋润着万物,那当然是细雨,是好雨。这两句很可以看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对诗歌语言的精雕细琢的功夫。上句写雨下,既用“随风”,已见其小,又用“潜入”,更见其细;下句写雨滋润万物,也显出雨之细。用“润物”不用“湿物”,是取其小雨润泽,而不是大雨之细。“细无声”,是写细雨润物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饱含着作者歌颂的感情;二是既“细”又“无声”,那是毛毛雨了。可以说,每个字作者都费一番心思来选择的。韦应物幽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意境与此相似。但其涵义较为单纯,不及这两句丰富深邃而又细致。这两句是从听觉来描述,“随风潜入”“细无声”,都是属于这方面。而下两句则是写视觉了:“野径云俱灰,江船火独明”就是杜甫眼下的雨中景色。在他视力所及的地方,知识低矮的黑云压在原野的道路上,漆黑一片,以及江中船家的灯火闪耀着,在那漆黑中显得格外明亮。这里,充分体现了杜甫观察事物的细微,对观察现象描写的逼真。何以见得?因为这是夜里的雨,又是细雨,所以眼所看到的不可能是雨丝,所以在那迷蒙的夜里才能看到江中灯火,要是下雨,必然雨雾笼罩着一切,灯火是看不到的。诗人从“云俱灰”“火独明”来着墨,真实地描绘了细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