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9923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人的实践不仅改造了自然,也不断改造自身,20世纪后半叶以 来的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和信息,也重塑了 我们的感官以及感受世界的方式审美感受形式也随之改变。感性 的发展催生了艺术的变化,当传统的艺术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个信息传 媒时代的感性需求的时候,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运用录像、计算机、视 频、装置、综合媒体等表现载体,以电子、光学等新科技语言为基础, 特别是络技术为基本语言的艺术。它以多媒体性、互动性、非线性、 虚拟性体现了当代审美心理诉求的新特征。震撼与沉浸多维的感官体验法国理论家里吉斯黛布蕾从文化与媒体的关系出发,将人

2、类社 会分为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三个时期。毫无疑问,从20世 纪的下半叶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方 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数字化技术和媒介的空前发展 重新塑造了人的感性,使艺术产生了变迁。单一的传达方式已经不能 满足当代的感性需求,艺术感受的形式即便不像本雅明所说的是触觉 的,走向多维与综合却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我们的时代已经“超 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官时期”。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大众文化和商业逻辑向文化生产领 域的渗透,所以后现代艺术已没有现代艺术那样的精英文化特征而表 现出了对大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正如本雅明所说,“大众

3、想要散心, 艺术却要求专心”,大众与艺术的这一矛盾在便利的机械复制时代得 到了解决,伴随着复制而来的灵光的消逝,艺术借助科技带来的“震 撼”效果“潜入”大众,从而满足“散心”的需求。新媒体艺术正是凭借现 代化的媒体手段,突破了以往艺术的单一传达方式,从而营造出多重 感官的情境和氛围,带来“震惊”效果使观众沉浸其中。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就开始探索多媒 体的艺术形式,他使用电视、录像等当时最先进的媒介创造多维的审 美感受。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开 发,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更多的手段。Osmose(如图1,2)是戴维斯1995年设计的沉浸装置作品

4、。 这是一个带有三维计算机图形和立体音效的装置,它提供一个耐人寻 味的时空背景以探索自我的主观经验。用户需要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情 感追踪背心,以便观察他面临不同环境所产生的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通过使用头盔显示器,用户完全沉浸在一个360度球形的私人空间 里,并控制手动摇杆在虚拟世界里航行。逼真的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 带来身临其境的幻觉,音乐为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而制造出强烈的临场感Osmose还包括大型立体视频和音频设 备以便实时传达用户经历的环境,虽然沉浸发生在私人地方,屏幕上 的视讯画面使其他观众见证每一个身临其境的旅程。在这里,艺术家 凭借多种媒体手段创造出的沉浸效果,不

5、是为了模拟现实,而是探寻 环境、感官与心理、情感的特殊关系。新媒体艺术营造出的多维体验的沉浸空间使观众不必劳神专注 于艺术的欣赏,而是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带来的,震惊”把观众引入艺 术。交互艺术受众的参与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一个奥 尔特加所说的“超级民主”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 对“他者”的关注。这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或美 学追求,而是把观众的主动性放到了突出的地位,艺术接受也就不再 是单纯的欣赏而走向交互。20年代的艺术家很早就不断探索与观众交互的艺术形式,以期 实现与观众更好地交流。1970年,美国艺术家汉斯哈克创作的观念 艺术

6、作品汉斯哈克美展调查就是让参加展览的观众填写一份调查 表。这种方式极大增加的作品的信息量,使艺术作品超越美术馆而有 了社会学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少技术手段的支持,哈 克的实验显然缺少艺术特性而更多的是文化特性。新媒介,特别是数字化媒介的发展为艺术交互的可能提供了便利, 互动性也成了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澳大利亚斯艺术家斯蒂拉克在北京举办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 2008”新媒体艺术展上展出的作品人造的头(如图3)就是一个可 与提问者进行交谈的互动装置。作者通过这一作品探索了人机交流的 可能性。当有人经过它的投射范围时,传感系统就会进行提示,使人 造的头做出相应的转动、睁开眼睛,并开始

7、对话。在与观众的不断交 流中,其基础数据不断增加和对真实世界反馈信息的不断累积,人造 的头的表达将不再是艺术家的全权产物了。也就是说,通过交互,观 众不仅参与了艺术作品,也重塑了作品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封闭 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偶发、拼贴与碎片非线性的审美体验波德莱尔早在1863年就敏锐地发现现代化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 之一便是短暂、流变和偶然事件。偶发、拼贴、碎片构成了后现代艺 术非线性的审美特征。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始于电影的蒙太奇技术。新小说派作家马尔 科萨波尔通过他的作品一号探索了文学的非线性的表达。此外, 波普艺术用即时拼贴、直接挪用、批量复制的创作手法使得他们的作 品突出了

8、非线性的审美特征。当今,这种偶发性和间断性的叙述方式成为新媒体艺术普遍使用 的艺术语言,强化了非线性审美的心理体验。超媒体是一种包括文字、 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图文声光的文件。其中的元素和机构是分 离的,通过超链接将这些离散的元素和机构联系起来。如果说传统的 线性叙述强调文本的内部关系和意义的会聚性;而非线性则更为重视 文本的外部关系,其意义更具有发散性。白南准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新媒体装置电子高速 公路:比尔克林顿偷了我的想法就体现出了非线性特征。白南准用 铁架子把313台电视机做成了一堵墙,电视机之间布满闪烁不定的霓 虹灯和管线,每个电视里不断播放着各种图像,包括政治新闻、

9、城市 街景、明星做秀、时装表演、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战争等等,传媒 文化的各种碎片无序地编制在一起,被展示出来,揭示了信息泛滥所 导致的人的经验与世界的分离与矛盾。数字化与虚拟空间非物质性审美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性审美体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 形态的非物质性;其次是借助数字化技术艺术创造出的虚拟空间。正如克罗齐说所的,艺术不是物理事实,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以它 的材料去衡量。艺术是直觉表现,是传达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是“存 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所以,我们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的 艺术探索不断打破材料和媒介的范围,而越发强调观念的表达。在这 个以数码统一信息的时代,艺术的存在形态已经从

10、物理原子转向了比 特,呈现于电子的屏幕上。在2021年“我们的能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展出的我国艺术 家马冈的作品股文观止(如图4)则是尝试非物质性媒介与传统媒 介的结合。这件作品使用数字手段创作,最后呈现为传统材料,着重 于内容的观念与当时金融危机的联系,并赋予中国特有的色彩,是强 调一种混合媒体的观念互动。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现代传媒, 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都促进了感官的发 展,使得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非物质性的审美体验。今天的我们不得不穿梭于两个现实之中,在物质的现实中,我们 仍然脱离不了春夏秋冬、甜酸苦辣、人间冷暖,徘徊在道德、伦理、

11、法律的边缘;在虚拟的世界中虽然也有道德与伦理,真情与险恶,但 那里仍然是一个逃离现实束缚的“网络天国”。在这个超越时间和空间 的“网络天国”里,人也非物质化了没有了身体的限制,思维与资 讯成了世界的全部。加拿大艺术家卢克库彻斯恩2005的作品你在哪里? 360度全 景(如图5 )带给人一种虚拟化的时空体验。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 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 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沉浸其中,通过一个操 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 间。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 接的活生生的事物,有

12、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 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 造出来的世界中。结语20世纪以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锋艺术家们进行了各种勇敢的 探索,科技的发展无疑给这种探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本雅明曾说过: “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 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换言之,需借助崭新形式的艺术来求突 破。”当今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独立于技术的进步,科技为艺术家提 供了新的手段和媒介,扩展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实现了以往艺术难以 实现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这种技术为艺术带来的突破集中体现在 新媒体艺术上。震撼与沉浸感、人与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非线性以 及非物质性的体验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使之区别于以 往的艺术,满足了当代的审美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