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98187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文档: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第43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 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日本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

2、予赏赐。(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

3、配给农民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

4、役。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3作用(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

5、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

6、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3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7、,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4)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5)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

8、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政治: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5)历史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

9、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

10、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

11、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不同点背景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目的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统治危机实质一场封建化的改革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相同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5.186

12、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使改革后俄国近代化面临深刻的危机,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6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1)进步性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

13、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实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2)局限性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7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14、成败原因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但各地官僚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