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961496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1先秦时期(1)概况:经历了 、举荐和军功爵制。(2)世官制时间:西周至春秋。特点: 世代垄断高官。(3)举荐和军功爵制时间:春秋战国时期。特点: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授予官职。2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3汉朝:察举制(1)含义:察举指先 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分类:分常科和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3)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魏晋时期

2、: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推行:220年,由魏王 推行。(3)内容中正官: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评定等级:中正根据 、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授官: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4)评价将选官权收归 ,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 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二)官员管理1官员考核(1)秦汉时期:上计制。含义: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

3、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审核: 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应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 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2监察体系(1)中央监察体系:秦汉建立了以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刺史制设立:汉武帝时期。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特点a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 一人。b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3)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1科举制的创立:隋唐时期(1)背景:南北朝以来, 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

4、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分类:以 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 、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结果: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 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两宋时期“取士不问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二)官员管理1考核(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 。隋朝: 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 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2监察(1)隋唐最高监察机构: ,其长

5、官为御史大夫。监察区: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2)宋朝监察: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一)官员选拔1元朝(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2)恢复科举制背景: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概况: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1)考试级别:分为乡试、会试与 三级。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 ”会试由 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会试后举行,名义

6、上由 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2)参加人员:主要是 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命题范围:考试从 中命题。(二)官员考核1明朝(1)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 ”。(2)考核结果:分 、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3)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 ,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监察制度1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清两朝: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7、1)明朝都察院 :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2)清朝将六科并入 ,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习题巩固】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B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2.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

8、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

9、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5.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 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6.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

10、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7.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8.宋代考核官员的制度重在考察履历所反映的年限资历,因此普通官员但凡没有显著罪过,大多能通过年限资历获得阶官上的提升。该制度主要是为了()A保证用人制度的公平 B解决普通官员的升迁C避免人才的大量积压 D促进政务运行的稳定9.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

11、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再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10.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多次出现过官死谏的场景,如嘉靖皇帝沉迷道学不理政事,无人敢劝,在言官的进谏下未作出过于出格之事。言官这些行为()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B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C出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

12、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整理自罗义俊汉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与得失等材料二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尚书陈群,就于各州郡皆置中正(注:中正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品评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是一种制度,比较的流于硬性。于是就生出种种弊病来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戚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重,谁能够真正

13、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种制度,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与唐朝科举制下的考试在选官过程中的不同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一)1.(1)世官制(2)贵族 (3)军功大小3.(1)考察 (2)特科4.(2)曹丕 (3)家世(4)中央 门阀士族(二)1.(1)上计制 御史官员赏罚2.(1)御史大夫 (2) 刺史知识点二(一)1.(1)寒门庶族 (2)分科考试 常举制举 秀才 吏部2.家世(二)1.(1)吏部 九品 品德2.(1)御史台知识点三(一)2.(1)殿试 举人 礼部 皇帝(2)国子监 (3)四书五经(二)1.(1)通考 (2)称职2.大计(三)2.(1)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2)都察院习题巩固.参考答案1.A。根据材料中的“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由血缘因素变为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项错误。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项错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题干反映了不再以血缘作为赏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