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92663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精品文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走的是一条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锦上添花轻均衡发展的道路,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最终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进步。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存在两大迷思: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迷思和建构主义理论迷思。前者导致“技术崇拜症”,后者导致“模式崇拜症”。事实上,信息技术主要对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有重大作用,而对变革学校内的教育教学形式、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作用有限。仅仅

2、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足以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贯彻均衡优先、视频优先和开放共享优先的“三优先原则”,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到农村去,分三个阶段实现全社会教育信息化目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鸿沟,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城乡差别 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似,在“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信息化走的是一条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锦上添花轻均衡发展的道路。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里的重点中小学,大家竞相攀比不断更新自己的电脑和网络设备,争先恐后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而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甚至同一城市里的一般学校和打工者子弟学校,则

3、连最基本的电脑和上网条件都不具备。笔者曾到位于广东雷州半岛的一所农村小学扶贫,那里的小学不要说电脑,连一间大一点的教室都没有,以至于我不得不站在操场的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话。而在广州某些重点中小学,课室里几年前就配备了全套的平板电脑和电子白板。这些学校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校长最焦虑的是,有了这些设备后,怎样才能弄出点新模式、新案例、新成果,好向上级和评审专家汇报。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笔者感触良深。 美国专栏作家汤马斯佛里曼曾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预言,由于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平坦化,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地球将变成一个村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

4、信息化政策选择不当,世界不但不会变得更加平坦,反而会加深数字鸿沟,产生更多的人为障碍,变得更加凹凸不平。一、数字鸿沟及其主要危害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特别是指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有人直接把数字鸿沟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信息拥有上的差别。1 杨焕敏等认为:“关于数字鸿沟的本质,目前主要存在4 种观点: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数字鸿沟是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的不平衡。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差距。”2 李葆萍对我国20012010年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主要建设指

5、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以及师资方面逐年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指标差距依然显著,且受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变化和学校布局影响,城乡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多个指标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小学阶段尤其明显。”“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制订的相关财政政策和运行机制设计没有产生显著的成效,区域间差距改进幅度有限,因而必须有效使用外部财政和保障措施对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和投资对象进行设计和落实,否则教育系统内部的数字鸿沟难以自动消除。”3 刘兴红认为:“数字鸿沟的危害性通常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助长信息和知识贫穷,引发新式文盲;二是诱发新的

6、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使信息差别成为继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将延宕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危及社会公平,使落后方居民、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民主权、发展权、生存权等方面无法保证;四是弱化整体竞争能力,限制经济增长。因此,消除或缩小数字鸿沟已成当务之急。”4二、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中的两大迷思根据笔者的观察,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存在两大迷思或曰两大误区,一是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迷思,二是建构主义理论迷思;前者容易导致“技术崇拜症”,后者容易产生“模式崇拜症”。1. 信息技术变革教育迷思技术是导致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因素,几乎成为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的“共识

7、”。例如,余胜泉教授认为:“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技术的革新必然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都发生意义深远的颠覆性的影响”。5对技术的过度推崇,容易使大众产生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以为只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之中,就必然会导致我国教育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就能解决今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这种观念影响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师生,大家争先恐后不惜成本购买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追逐新技术新产品;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也利用宣传和广告推波助澜,制造“需求”从中牟利。然而有限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使各地

8、教育管理部门捉襟见肘,为了做出所谓有显示度的政绩,只有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少数“重点学校”,用于购买价格相当高昂的最新电子设备。近年来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电子书包热、电子白板热就是一个例证。2. 建构主义理论迷思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后,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众多专家的阐释发挥下,建构主义理论被很多人视为当今最先进的教与学理论,几乎成为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南。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冲击下,传递-接受性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应该抛弃的传统模式,一些教育技术专家不断要求老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上网学习或探究,以实现意义建构。不管这一倾向是由建构主义理论自身缺陷造成的,还是如一些人声称的那

9、样,是对建构主义理论误读的结果,其客观效果就是如此。作为众多教与学理论的一种,建构主义自有其合理性和适用范围。然而,当把它作为一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的时候,其不适应之处就暴露出来。近年来,各种被冠以建构主义的新模式轮番登场,许多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成为新模式的试验场。有人把我国以建构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新课改试验讥为“满堂动、满堂问、满堂放(课件)、满堂夸”,是“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6 这种说法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不是全无道理。上述两个迷思结合起来的结果是城市里的重点和试点学校不停地试验各种新技术新模式,而大部分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学校则被关在了教育信息化大门之外。事实上,即

10、使在那些重点和试点学校,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也只是在教改试验和公开课中向领导和专家展示时才使用,并没有真正得到普及与推广,一些高端设备长时间被闲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可能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重新“发现”,许多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教师的高水平讲授来传递的。建构主义倡导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长处,但在学校教学中只能作为辅助形式,不可能成为主流(在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中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主流),因为它耗时费力。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大班教学为主的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还存在诸多限制。移动学习更适合于课外的非正式

11、学习而不是课内的正式学习,翻转课堂也并非适合全部课程与所有内容。讲授不能简单等同于灌输,高水平的讲授是包含互动、交流、展示与启发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知识传承和思维练习方式。班级教学制在学校教学中还是有其合理性与优越性的。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探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不宜夸大其效果,它们更多时候是补充、丰富传统模式,而不是取代传统模式。城市里重点学校有较多的高水平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教学作用,而不是相反。因为最好的互动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那种在课堂上放着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不用,偏偏要学生和老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中介来互动的所谓“改革”是荒唐可笑的。农村和落后地区学校缺少高

12、水平教师,更应该让他们通过网络和视频技术分享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笔者在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一文中指出,建构主义只是众多的知识嫁接技术中的一种,不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意义建构过程,不同类型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需要不同理论的指导。例如,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更加合适;对于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来说,模仿与复制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7在网络时代,我们并不总在建构,对于与个人关系不太密切的知识,只要连通就可以了。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元化指导转变为各种理论的多元化指导,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破坏与浪费。三、信息

13、技术到底能变革教育的什么? 1. 信息技术可以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吗?主张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学者们认为,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必将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以前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改革就是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应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然而实施的结果并未如专家学者们所愿。不错,以前上课用粉笔黑板,现在上课用电脑投影与电子白板;过去学生读纸质教材,现在提倡读电子教材和网络;从前上课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如今要求老师指导学生上网自学与探究;过去课堂上主要是传授知识,课后练习

14、巩固,现在提倡课外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课内交流练习巩固提高。从这些现象来看,教育教学方式确实改变了不少,尽管这些变化目前还只是发生在教改试验与公开课中。然而仔细分析,这变中又有不变。教学媒介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只要技术足够成熟,价格足够低廉,在不远的将来,用电子白板取代粉笔黑板,用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是完全有可能的;学生们学习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不限于课堂与老师的讲授,还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方式获取。然而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基本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只不过老师的讲授会越来越多地从课室讲台转到电脑屏幕,面对面的讲授会被越来越多的远程视频教学取代,单纯的讲授会插入更多的交流与互

15、动、伴之以更多的示范和展示。那种认为今后不需要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是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完全退居幕后的观点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即使在最近最时髦的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的讲课视频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只不过把讲授的时间与地点做了调整罢了。教师作为专家和有经验的学习者,其讲授对学生的学习和意义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网络时代,越是优秀的教师越应该多讲。技术的作用不是为了取代教师的讲授,而是要让优秀教师的讲授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网络视频公开课的风行就是最好的例证。好的教师讲授并不是满堂灌,而是带有启发性的。因此,与其说信息技术可以对教育教学形式产生革命性影响,莫如说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来

16、得贴切。 2. 信息技术可以变革教育教学内容吗?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的流通与知识的生成,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缩短,这必然会导致教育教学内容发生改变。然而也应该看到,学校里的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基础性知识和经典性知识,如基本的读写算,常识和定理,核心理论与核心概念、自然科学中的基本事实等,这些知识是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的知识视为一条流动的河流,那么处于上层的是流动较快的知识,中间的流动较慢,而下层的流动最慢。流动最慢的那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技术只可以部分改变教育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位于知识流中下层的基础性知识和经典性知识,当然也会涉及少量的前沿性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和经典性知识用常规教学手段也可以教。当然,有些知识如几何、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