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90980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种“授哺式” 、 “告诉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即 所谓的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 。由此而 产生学生知识静化、 思维滞化、 能力弱化的现象; 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 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2问题的症结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 “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教育不是既定划一的笔墨, 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 把受教者 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 ;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

2、, 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 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 养和创造精神的人。”黄先生的这一观点正与活动单导学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 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 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 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下, 我把活动单导学模式注入课堂时, 获得了这样 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 理想的课堂。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正是我身

3、体力行的不懈追求; 实现学生课堂学 习行为的转变: 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变个人学习为 合作交流, 变统一模式为发展个性, 也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最终目标体现。 这 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 示范、 讲解为主要方式。 它的主要特征是 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 践探究活动。目前,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下,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变学 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 求参与的 心理需要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

4、会。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 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 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要拉近 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行动上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 合作。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的每一次热情参与都要 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从而 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 生举出

5、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 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 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 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 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地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 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 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 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

6、发言中,相互 辩论中突然闪现。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 感。(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 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 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 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 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 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

7、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 践是创新的源泉。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 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 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

8、获得验证; 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 的圆锥和圆柱做了 “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 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 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 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 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独立探究虽然从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花费 得多些,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 值的。(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以知识为本”的课堂

9、教学,注重的是“知 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 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 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 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 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 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 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 或是一味追求

10、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 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 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 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 时间。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思索 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首 先组织学生量一量、 画一画、拼一拼

11、, 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再设计以下 问题:(1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 2 )平行四边 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有什么关系?( 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 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 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 2 ?这样有效地指明 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 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 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4反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 心灵对话的舞台;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 唤醒各 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 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 平 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 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 号,怀抱好奇这样的课堂,她包蕴着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于是,“精神放松,形体自由,活而有序”成为我努力追求的课堂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