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849324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岳麓版教案:第1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第1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点1|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2)商周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3)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5)宋元时期: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

2、人群体形成。2城市的发展(1)城市功能的变化从周至唐: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城郭和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商贸城市的兴起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史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3、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史料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史料三(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煕朝新语学会读史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史料一中说明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反映出商人为了追逐

4、利润而离开家乡;反映出“夜市”出现,娱乐业、酒店等行业繁荣。史料二中说明商业发展深入到农村;说明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史料三中反映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反映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获得较快发展。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提示】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根据史料二,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提示】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经济政策:重农抑商。(3)根据史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

5、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特点(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

6、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二)古代城市的变迁史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全球城市发展史史料二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7、 研读史料史料一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原因。从信息中可以得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史料二反映了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由的城市平面图可以看出,城市布局突破时空限制;反映出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南方超过北方;反映出经济中心越来越多,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贸易的发展。(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提示】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夜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思维拓展 中

8、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1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

9、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答案】C2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

10、材料中没有体现宋代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代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考点2|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近代前夜的发展(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

11、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概况:明中叶以后,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特征a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b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地位: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发展缓慢的原因a经济结构: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b封建剥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c专制统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

12、长的阻碍。d不利政策:明清两朝实行的“重本抑末”政策和“海禁”政策,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资本主义萌芽可归纳为“一、二、三、四”(1)一个标志: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2)两个推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3)三个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4)四个阻碍:自然经济的抵制;官府的剥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制统治。2“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取向发生矛盾。(2)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4)表现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以商鞅

13、变法为代表。西汉:汉高祖强化重农抑商,压制私人商业。中唐及宋元:执行此政策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明清:压制商业发展,对商人进行盘剥,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几种经济政策关系示意图3近代前夜的危机(1)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对外积极殖民扩张。(2)中国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3)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史料一(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

14、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史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研读史料史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可以得出商人的投资方向;由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史料二反映了“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反映出“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指出其造成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史料运用(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提示】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经济政策因素:“重农抑商”。(2)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提示】不仅使沿海人民生活走向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思维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