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846819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题:21包身工1 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练案21包身工(1)本练案共2页,共13题,满分为50分,用时45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30分)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蠕(r)动游说(shu)供给(j) 莴苣(j)B呵(h)欠 荤(hn)腥弄(nn)堂 宁(nn)愿C咳嗽(sou) 叩(ku)头执拗(ni) 尘埃(i)D褴褛(l) 契(q)据吆喝(he) 谄(xin)媚【解析】A“蠕”应读“r”。B“弄”应读”ln”D“谄”应读“ch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D)A蠕动赚钱鱼肉浑腥廉价机器B惺忪谄

2、媚不加思索光滑舒适C执拗狡猾淋漓尽至屏声敛气D胆怯墨鸭衣衫褴褛锭壳轧坏【解析】 A“浑”应为“荤”。B“加”应为“假”。C“至”应为“致”。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后来者唯有兢兢业业,努力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不辜负期望。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10.27亿人次,这表明国人对红色旅游热情之高,红色旅游正方兴未艾。8月份以来,“秋老虎”肆虐,重庆地区更是“连晴高温”,可是中国铁建集团职工却“流金铄石战犹酣”。这篇论文语言犀利,有理有据,思想深刻,文中所提出的论点也不容置疑,可谓不刊之论。因工作或业务需要离开工作岗位者,经领

3、导批准给予公假。任何人不得托故续假、以公差为名久假不归。庆祝中国共产党96华诞大型书画展在上海交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竞相观摩。ABCD【解析】正确。“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合乎语境。错误。“方兴未艾”:艾,停止。事物正在兴盛、发展,暂时不会停止。与“正”重复使用。正确。“流金铄石”:形容因天气酷热而使金石融化。合乎语境中“连晴高温”。正确。“不刊之论”:比喻不可改动的或不可磨灭的言论。错误。“久假不归”:假,借。长时间借用,一直不归还。属于望文生义。错误。“趋之若鹜”:形容很多人都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指不正当的。属于

4、褒贬误用。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B)A人工打药一小时最多打一亩地,而无人机则不同,它的作业量是一天800亩,大致是四十个人工作量的总和,是为稻秧打药的最有效手段。B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展位有2006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512家企业参展,规模空前。C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D这个小区一共有八栋楼,停车位少,楼间距很小,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购买私家车,停车难成了令人头疼的应该马上着手解决的问题。【解析】A项,偷换主语,“是为稻秧打药的最有效手段”的主语是“无人机打药”;C项

5、,搭配不当,“主旨”和“描写”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停车位少”与“楼间距很小”应该调换位置。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D)A感谢各位对我们学校工作的鼎力支持,也希望各位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B“张医生,这次多亏您医术精湛,我才痊愈得这么快。”“不客气,欢迎下次再来。”C本公司拟招聘行政秘书2名。要求本科毕业、有驾照,不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者免谈。D今天是您八十华诞的日子,我为您送上一首歌生日快乐,祝健康长寿,福如东海!【解析】A项,“美芹之献”是谦词,指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提建议。B项,不符合职业用语的规范。医生对病人说“欢迎下次再来”,会让病人误解为希望他再次生病

6、。C项,“免谈”口气过于强硬,不符合招聘启事的要求。6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B)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B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C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的了。D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解析】ACD表解释,B表话题转换。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修辞性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修辞得当。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经过一个

7、冬季的沉默,一棵棵垂柳仿佛从睡梦中醒来,_,细长的柳条好像_,在温暖的微风中轻轻飘舞。柳芽吐翠,好像_,点缀着青春的妩媚。答:示例:悄悄换上了黄绿色的裙袍_少女细柔的长发_串串嫩绿色的蝴蝶发夹【解析】6分,写出一处给2分。只要意思对,字数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正确,修辞合乎规则,即可得分。8根据要求变换句式。(6分)(1)把“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变为常式句,并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答:几个睡眼惺忪、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2)把“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变为陈述句。(3分)答:粥菜是不可能有的。【解析】(1)原句“蓬头、赤脚

8、,一边扣着纽扣”三个短语提前,放到主语前边,起强调作用,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连起床后整理衣服的时间也没有,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穷苦。联系上文不难看出,“冲”在这里表现了包身工当时那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就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压迫的可怜。改后这一效果就没有了。(2)原句中的“粥菜”是疑问句式的独词句。把“粥菜”单独提出来,一顿一问,就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更能深刻地反映她们的生活竟不如猪狗。二、提高阅读能力(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3题。(20分)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

9、蠕动了。“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

10、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9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和拟物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答:示例:作者把包身工的住宿处比作蜂房,形象、生动地说明她们住房拥挤,把她们比作生物,又赋予她们动物蠕动的行为,物化她们,是比喻兼拟物

11、的修辞。揭露她们悲惨的非人生活、更没有人格尊严的社会地位。【解析】本题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发掘。10第三自然段描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这个情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示例:说明包身工狭窄的住宿,恶劣的生活环境,起床时骚动不安的情景。表现她们劳累疲惫的形象和备受折磨后麻木、迟钝的精神面貌。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11“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冲”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4分)答:示例:“冲”字逼真地写出了包身工匆忙的动作,害怕挨打的恐惧心理。揭露、批判带

12、工老板的凶残。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解析】内容方面的作用2分。技巧方面的作用(逼真)2分。12“猪猡”“懒虫”这两个词语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答:示例:用“猪猡”“懒虫”来指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表现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老板的愤怒。13这几段文字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4分)答:示例:写起床时的情景,作者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整体场面,这一部分是“面”上的描写。然后写局部、写个体芦柴棒烧稀饭的情景,这是这一部分“点”上的描写。点面结合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写作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搞清哪是“点”的描写,哪是“面”的描写。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