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84681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血管疾病早筛小分子标志物检测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一、 高端质谱仪器临床新应用在开拓由于受核心专利、制造工艺、研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高端质谱仪器的国产化率目前尚不足2%。质谱分析作为高端定量检测分析技术,相较于其他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高通量等优点,近年来在核酸的高级结构鉴定、寡核苷酸与小分子相互作用、DNA损伤与修饰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国内临床上,该类高端质谱仪器目前主要应用于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维生素D检测、微生物诊断、药品检测等领域,并有望服务于更多临床应用场景。此外,微流控芯片、单细胞测序、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微滴式数字PCR、单分子免疫阵列等多种IVD领域新兴技术正在升级发

2、展中。各类技术方法各具特色,应用场景仍在进一步开发中。二、 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原料是用以制备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材料。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可分为抗原与抗体、酶与辅酶及其他原料三类。生物化学原材料主要包括诊断酶、抗原、抗体等活性生物制品以及高纯度氯化钠、碳酸钠、谷氨酸、柠檬酸等精细化学品,其中诊断酶、抗原、抗体为主要原料。我国90%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主要国外企业有德国的Burkert、美国的MeridianBioscience和芬兰的MedixBiochemcia等。近几年随着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的快速,带动体外诊断试剂原材料规模快速,到2021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原料规模约169亿元。三、

3、体外诊断行业政策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健康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医疗行业的。针对国产化率较低的高端体外诊断仪器,如中大型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平台、基因测序平台、定量PCR诊断平台等,以及关键生物活性原料等领域,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一系列政策核心围绕科学促进中国医疗行业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扶持国产企业做大做强。四、 基因测序将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在基因测序领域,第一代测序技术(如荧光定量PCR法)存在检测通量较小、耗时较长等不足;第二代测序技术虽然在检测通量方面得到改善,但成本较高、耗时较长等弊端依然存在;第三代测序技术目前已部分启动商业化推广,但尚未达到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规模。

4、相比第二代测序技术,第三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不需要PCR扩增,可直接对单个分子进行测序;样品制备更简单,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可直接读取RNA序列和包括甲基化在内的DNA修饰结构等,更适用于针对目标性较强的个性化临床应用。基于上述优势,基因测序领域有望成为分子诊断市场增长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五、 热门赛道引领未来发展我国化学发光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其市场规模占免疫诊断市场整体规模的比重已提升至80%以上。考虑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比例已超过90%,预计未来国内免疫诊断市场总体规模以及化学发光产品市场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即时检测(POCT)行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市场规模较小,终端渗

5、透率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POCT技术因具有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结果及时又准确等优点,现已逐步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及患者家庭中。同时,POCT技术还在不断升级,定量、小型、便捷化为其主要发展趋势,应用范围将更广。六、 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分析(一)新冠检测业务高毛利下降,海外市场表现较为出色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市场规模已接近800亿美元。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部分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逐步完善,体外诊断产业占整体医疗支出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市场规模平稳增长。2021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7832亿美元,到2025年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有望超过900亿美元,2020-2025年

6、体外诊断领域市场规模年符合增长率约为48%。从区域市场分布来看,全球体外诊断需求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其中北美占据4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欧占20%,日本占9%,合计占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70%以上。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服务已经相对完善,其体外诊断市场已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呈现增长放缓、平稳发展的态势。而以中国、印度、拉美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虽然目前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小,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快以及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保障投入和人均医疗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最快的区域。(二)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自20

7、21年底开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趋于常态化,国内对试剂的相关需求仍然旺盛。但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以及集采在各地展开,新冠检测试剂价格下行,部分IVD企业的销售收入及毛利率也因此下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外诊断领域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43亿元,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从2016年的122%增长到2021年的139%。预计未来几年体外诊断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到2022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1460亿元,增长趋势显著。(三)分子诊断量增价跌,盈利能力下滑分子诊断近年来行业内增速约25%,是IVD领域增速最快的赛道,2020年行业规模约226亿元,疫情下新冠检测

8、贡献大增量。分子诊断凭借准确度高、灵敏度强、速度快等优点,未来在传染病监测、肿瘤筛查等领域具有广阔空间,本次疫情中核酸诊断为新冠筛查的金标准,其价值得到凸显,后续分子诊断发展有望加速。体外诊断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环节、中游仪器、试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制约并协同发展。上游的核心原料的开发领域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革新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核心原料自主生产能力以及配套诊断仪器的自主开发能力才能进一步扩大规模。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技术竞争优势并对现有竞争格局产生冲击。中游环节,试剂方面,高端市场仍以进

9、口产品为主,我国企业存在很大的市场机会。检测服务领域,形成了九强生物、迈克生物、万孚生物、热景生物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将迎来新机遇。我国IVD产业在中低端技术领域已经实现了大部分国产化,如酶联免疫技术和临床生化诊断技术,而在中高端技术领域,如化学发光检测和POCT方面依然被外资占领多数市场。未来,随着器械领域集采的延续和我国体外诊断公司持续研发及产品量产,化学发光检测和POCT领域的也将得以实现。细分领域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目前,国内企业市场割据竞争的格局较为明显,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是在某一领域具备竞争优势。而如今国内各领域领先企业正积极进行多元化发展,随着国内领先企业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

10、和经营规模的壮大,行业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领先企业与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将快速提升。体外诊断赛道带量采购将成为招采新常态。器械领域通过集采降幅预期边际回归。带量采购正在医用器械的耗材领域广泛开展,并将逐步蔓延至IVD、医疗设备领域等趋势。未来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带量采购将实现常态化。当前,国家组织高值耗材全国集采已经进行两批,从第二批关节集采结果看,平均降幅在82%。通过减少流通商的加价,中选产品有望实现以价换量。体外诊断和传统诊断工具创新齐头并进。疫情给体外诊断公司开发即时检测施加了巨大压力,即时检测领域将持续变革和扩展。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受限于远程诊

11、断能力。远程诊断中仍存在较多限制,2022年,临床可靠的家用检测工具将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可能会和体温计一样普遍。七、 体外诊断行业基本风险特征(一)体外诊断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体外诊断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药监局,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卫健委和行业协会的相关规定。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严格的产品分类管理制度、产品注册/备案制度、生产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等,制订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企业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少数省份已在医疗器械领域(主要是高值耗材领域)推行两票制,少数高值耗材已在个别省份开始进行集中采购试点。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20

12、21年9月23日)提出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推进并规范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即一票制)等政策内容。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自相关政策实施以来,营销模式和营业收入未受政策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如果未来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以及相关标准发生不利的重大变化,或不能在经营上及时调整以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规则以及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将会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二)体外诊断行业细分行业规模较小的风险2021年全球质谱在临床诊断应用的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其中美国临床质谱检测市场约55亿美元,且占比美国临床诊断总市场规模的15%;中国临床质谱检测市场占国内临床诊断总市场的比例仅为1%,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