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8400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做大做强产业夯实脱贫根基的思考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到202X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工作,而产业扶贫则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无论是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智脱贫、生态保护脱贫,还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最终都必须有坚实的产业支撑,以此贫困人口才能有稳定的增收途径,确保实现真脱贫不返贫。如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如何破解产业扶贫单一化、雷同化的倾向。如何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如何确保让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受益。通过近期调研思考,现就产业扶贫问题做

2、些探讨,以供参考。 一、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聚焦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政策扶持措施,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让部分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州产业扶贫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离不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但有些乡(镇)对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氛围不浓,没有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有些部门和乡(镇)、村(社区)干部拈轻怕重,工作避重就轻,热衷

3、于项目建设等简单的“直活”,对相对复杂的产业扶贫,缺乏深入思考、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有些基层干部害怕担风险、害怕失败、害怕问责,而不愿在发展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图发展,对产业扶贫重视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办法不多、效果不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信心不强、决心不大、动力不足,形成前怕狼后怕虎的现象,实施产业项目建设畏首畏尾、束手束脚;有些贫困群众总认为农业产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积极发展产业的意愿不高,存在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落地;有些地区扶贫产业有“跑偏”的现象,积极引进来的项目,群众参与度不高;有些发展产业对市场

4、预判不足,经受不住市场考验, (二)产业扶贫面临的风险颇多。农业产业具有先天弱势,因投资大、收益慢、风险高和无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农业产业规模小、档次低、覆盖面窄,精深加工存在短板等客观问题的“拦路虎”。当前,全州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还是靠发展农业,而农产品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农产品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非政府和人力所能控制,也不是各种产业规划所能预测,导致产业扶贫推进缓慢。尤其是在产业扶贫实践中,经常发生农产品滞销,导致“谷贱伤农”,使产业扶贫的惠农、增收机制成为逆向的“伤农”、减收机制,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有些贫困群众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波动,有的产业扶贫项

5、目可能短时间内会有效益,但从长期看则有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 (三)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现有的贫困家庭形成贫困的原因,或者是因为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缺胆量,或者是因病返贫、因残致贫,致使留守老年人和重病户较多,因年龄大、身体状况等原因无法发展产业而外,最为关键的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低、市场意识不高,又不善于学习新技能,科技素质明显偏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质量不高、竞争力弱,致使贫困地区主导产业不明显,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产业发展的集中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完善,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附属产业存在起点低、规模小,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

6、带来很大难度。有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帮、群众看”“吃救济光荣”“政策养懒汉”现象,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对自主发展产业没有思路、没有想法,坐等上级出政策、给资金。 (四)新型产业主体发育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近年来全州在产业扶贫中,尽管大力培育发展了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不大、发展实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精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应驱动,规模优势难以显现,对产业扶贫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7、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质量不高,呈现出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支撑缺乏、融资发展困难、产业规模偏小、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吸纳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作用有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并不多,没有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究其原因主要是贫困户由于经营能力差、谈判能力低、观念意识落后等原因,对产业扶贫的参与意愿低,而农业经营主体出于组织成本、盈利性考虑,对贫困户的带动意愿不强。 (五)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配套建设滞后、交通运输条件受限、物流运输

8、成本偏高,对获得信息、技术、管理、市场的能力不强,缺乏完善的水利、电力、道路、通讯等设施,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产业规模发展的需要;缺乏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化系统,没有一套规划布局合理的市场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难以满足农产品市场交易要求;缺乏统一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农村基层没有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来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缺乏完善的信息网络配套设施,产业发展信息难以进村入户,农村群众获取信息渠道狭窄,既无法及时了解外部市场信息,本地的资源优势、农产品等信息也无法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全面消除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任务繁重。 二、探索创新推行产业扶贫模式 产

9、业扶贫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责任战。必须紧扣产业扶贫战略,突出产业发展,创新工作举措,强化指导服务,紧扣“让贫困户跟着市场走、因地制宜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强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10个产业扶贫链条”,创新推行“1种产业扶贫模式”,为实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一)构建项目资金扶持“保障链”,积极推行“政策驱动”模式。按照“产业带动、项目牵动、群众互动”的要求,坚持以投入产出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的保障作用,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发展,有效推动

10、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发放,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实行“政策+资源”模式,抓紧研究落实相关奖补扶持政策,加强与资源开发对接,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农民持股新路,按照“企业承诺股东分红财政监管”的原则,对国家补助给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资金(除基础设施外)达到1万元以上的项目,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把其中的4%由项目所在地流转土地的农民和村小组共同持股,每年按持股金额的一定比例实行固定分红,分红比例为农民60、村小组4,分红时限为项目持续期,让经营实体把国家补助资金回馈当地方村社和农民,构建形成“企业有发展、农民有收益、村社有活力”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二)构建

11、龙头企业发展“引领链”,积极推行“龙头带动”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采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档立卡户”模式,大力推行“企业+市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吸纳建档立卡户加入企业共同发展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 (三)构建农民合作组织“驱动链”,积极推行“抱团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联贫困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模式,既可将有劳动能力有技术无资金贫困户组织起来,实行集中互保贷款,自主发展

12、产业,既解决贫困户无钱创业,又解决了生产分散、产品销售无门的问题,也可将无劳动力但有土地资源的贫困户,由农民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把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农业,实现增收致富脱贫。 (四)构建能人大户示范“带动链”,积极推行“能人引领”模式。充分发挥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行“能人托管代养”模式。支持能人大户利用经济、资源、技术、创业等优势,引导周边贫困农户共同发展“新特精优”产业。鼓励缺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能人大户进行经营,明确经营服务收费价格,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 (五)构建产业发展抱团

13、“经营链”,积极推行“挂靠帮带”模式。充分发挥“挂靠帮带”积极作用,积极推行“挂靠经营+保底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大力整合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通过设立产业扶贫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探索开发“产业扶贫贷”产品,设立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实行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鼓励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资金、扶贫贷款等资金和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建设产业基地,以挂靠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给予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 (六)构建一二三产发展“融合链”,积极推行“乡村旅游”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唱

14、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收潜力,着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互促共荣局面。要用工业化理念改造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让农民从加工和销售环节中受益;要用服务业理念拓展农业功能,变生产资源为景观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行“乡村旅游”模式,采取“景区景点农家乐”方式,着力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

15、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拓宽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新空间,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实现精准脱贫。 (七)构建土地流转合作“发展链”,积极推行“租赁返聘”模式。创新建立产业发展股份合作机制,实行“股份合作+返聘务工”模式。全面巩固运用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流转给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由其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并将土地流转后释放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农机、施肥、修剪、打药等劳务服务队,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让贫困户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使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务工薪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 (八)构建村级组织核心“引擎链”,积极推行“集

16、体反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前沿阵地和产业发展“引擎”作用,实行“集体经济+共建共管”模式。抓紧设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整合发改、财政、林业、水利、民政、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重点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托优势资源和扶持政策创办实体经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此将村集体经济收入重点支持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 (九)构建劳动技能技术“培训链”,积极推行“培训造血”模式。充分发挥州、县(市)、乡(镇)各级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实行“培训机构+建档立卡户+转移就业”模式,紧扣贫困户需求,对症下药、因户精准施策开展订单培训、上门培训、电商培训、创业培训、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等,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使贫困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技术,实现转移就业或者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