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82591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大海的歌第三课时 课型:唱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意识。2、知识技能: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3、过程方法:聆听、听唱、动作表现、演奏二、教学重点难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现因音乐。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环节,让学生在每次聆听后,多获得更进一步的收获。学会歌曲以后,让学生创编,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云、录音机、琴、打击乐器五、板书设计:七、大海的歌云三角铁 3 /4 X 铃 鼓 3 /4 O XX X 双响筒 3/4

2、X X X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云是一首抒情儿童歌曲。34拍,五声D宫调式,四句一段体。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复习:海1、说说这首歌是几拍子的?2、边拍边唱。(二)、新课。1、播放云的录音伴奏作为背景,学生有感情的读歌词。2、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音乐。3、师生一起说说云和雨的关系。4、再听。随音乐做“拍手、拍肩、拍肩”的动作,感受三拍子的韵律。5、再听。边听边看书上歌词。问: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6、随录音唱歌。问: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7、教师纠正字音。8、分组表演。9、给各组分发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筒等,各组选择乐器为

3、歌曲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10、分组演奏。11、小组评议。(三)、小结。 这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和海有关的音乐作品。音乐家根据大海不同的变化,潜心构思,用不同的节拍、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配器手法、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表现了不同的大海。我们利用了几堂课欣赏了音乐大海中的“一滴水”。音乐的创作是无止境的,音乐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创新着,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这几首作品,要了解和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七课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课型:欣赏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2、知识技能:(1)、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4、(2)、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 (3)、初步了解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 (4)、用动作表现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3、过程方法:聆听、看录像、表演、跳舞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并用动作表现出来。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让学生在每次聆听时带着不同的问题,边听边思考,听后从不同角度获得收获。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看录像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学生好动的天性,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阳光下的孩子、快乐的啰嗦、录音机、有关彝族文化的录像资料、相关课件。五、板书设计:八、幸福生活1、

5、阳光下的孩子 2、快乐的啰嗦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

6、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聆听:阳光下的孩子。1、播放歌曲录音。问:你听了这首歌后心情怎样?为什么?2、教师读词,讲解歌词所表的的思想感情。3、再听。学生边听边和着节拍拍手。4、教师简单讲解“独唱”、“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问:这首歌曲的羊肠形式是什么?(二)、聆听快乐的啰嗦。1、播放弹拨乐演出录像。2、教师

7、简介弹拨乐这一演奏形式。3、播放乐曲快乐的啰嗦录音。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4、再听。5、随教师的琴声哼唱主题。4/4 5 5 35 5 3 3 5 5 13 3 2 1 3 3 2 1 2 6 6 2 1 6 1 1 6 6、教师播放课件,边看边听老师讲,让学生了解彝族的民俗。7、学习几个一族的舞蹈动作。8、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用学过的彝族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再次体会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三)、小结。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二课时 课型:唱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了解各国及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2、知识技能:(1)、通过学习,感受音乐的情绪,并用舞蹈、乐器等

8、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唱歌,进一步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3、过程方法:聆听、看录像、朗读、表演、演奏二、教学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唱出彝族音乐的特点。三、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多次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看录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教学手段,了解有关彝族人民服饰、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四、教学准备:教师:磁带夏天的阳光、阳光下的孩子、彝族娃娃真幸福、录音机、琴、彝族服饰、生活等方面的资料。五、板书设计:八、幸福生活1、夏天的阳光 2、彝家娃娃真幸福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

9、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聆听夏天的阳光。1、复习阳光下的孩子。说说音乐的情绪怎样?是什么演唱形式?2、播放夏天的阳光。问: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以后心情如何?3、复听歌曲。问:你听了以后,感到这首歌曲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4、请学生在树上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5、各组表演,互相评议。(二)、唱歌彝家娃娃真幸福。1、播放有关彝族服饰的课件、生活情况的画面。

10、2、完整聆听歌曲。3、随教师按节奏读词。4、听录音,学生轻声唱歌。5、分句唱,纠正错误之处。注意:衬词应唱得轻巧。6、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7、分组讨论:使用打击乐器,按什么样的节奏为歌曲伴奏?8、分组演奏,互相评议。(三)、小结。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八课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课型:唱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及他们的生活变化。2、知识技能:(1)通过聆听和演唱,初步感受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2)、学唱歌曲乃呦乃。 (3)、能初步听辨出音的高低。3、过程方法:聆听、唱图形谱、表演、演奏、听辨二、教学重点难点:(1)、唱歌。 (2)、听辩音的高低。三、教学设计思路:

11、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如何让学生将他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导入本课的学习,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学习过程中我设计多次的聆听,充分感受音乐。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会唱歌。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四、教学准备:磁带乃呦乃、录音机、琴五、板书设计:八、幸福生活乃呦乃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土家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

12、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民间歌曲 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

13、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一)、听辨游戏。1、复习第五课学习的声音的高低。2、听辨游戏:教师在琴上每组弹两个音高距离较远的两个音,弹三遍,当弹第三遍时,学生分别作出两个相应的动作:高高举起手再垂下手或先垂下手再高高举起手。边做这些动作,边用“高”“低”模唱两个不同的音。3、教师纠正。(二)、唱歌乃呦乃。1、完整聆听歌曲一至两遍,学生虽音乐拍手。2、播放课件,边看边听教师简单介绍土家族的风

14、俗、语言、音乐的情况。3、学生猜一猜“乃呦乃”的意思。教师解谜(快乐的意思)。4、随教师按节奏读词。5、听教师弹琴,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唱歌,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化。(先慢速学唱,稍微熟练后,按原速学唱)6、唱歌。7、分组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8、分组表演。9、师生共同评议。10、给各组分发乐器,讨论用什么节奏为歌曲伴奏,以便更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11、分组表演。一组表演时,其他组唱歌。12、师生评议。(三)、小结。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九课巧巧手第一课时 课型:唱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2、知识技能:(1)欣赏歌曲、乐曲,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认识串铃。 (3)、用乐器伴奏表现音乐的情绪。3、过程方法:猜谜、聆听、看图、看图形谱、唱图形谱、表演、演奏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用演唱、演奏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三、教学设计思路:猜谜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