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笔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819762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药药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药药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药药理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药药理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笔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 提高植物神经功能。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3降低能量代谢。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2. 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 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 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 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3.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2、 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1. 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归肝经的中药富

3、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1. 毒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马钱子、乌头类药物。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 类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 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 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对肝、肾的毒副作用。3. 致畸致癌作用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药物因素1. 品种 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 产地 不同产地、土壤、水质、

4、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3. 采收季节 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 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 有所不同。4. 贮藏条件5. 炮制6. 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 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7. 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8. 配伍和禁忌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 少儿期 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老年人 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老年人体虚不宜用

5、攻下祛邪药。 性别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情志、精神 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 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2. 病理状态 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发热患者有解热作用。 五苓散只对水肿及 小便不利患者有利尿作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药物代谢,排泄受阻,作用和毒性均增强。环境因素解表药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主治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厂发汗作用I 解热作用3. 药理作用+镇痛作用I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I 抗过敏作用 L 抗菌、抗病毒作用麻黄1. 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 化学成分左旋麻黄碱(占

6、总生物碱的8085%);伪麻黄碱,;挥发油3. 药理作用 发汗、平喘、利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热抗菌抗病毒、4. 现代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 预防 鼻塞 滴鼻 防治低血压状态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桂枝1.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2. 化学成分 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等。此外鞣质、粘液质及树脂等厂扩张血管、促进发汗I 解热、镇痛I 镇静、抗惊厥3. 药理作用+抗炎、抗过敏I 抗菌、抗病毒L其他作用4. 临床应用 主治 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闭经、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 现代临床应用 预防流行性感冒。 低血压症。柴胡1功效 疏散退热、舒肝、

7、升阳。2化学成分 皂甙、甾醇、挥发油,此外尚有生物碱、葡萄糖和氨基酸。厂解热I 镇静、镇痛、镇咳3.药理斗抗菌、抗病毒I 抗炎I 促进免疫功能I对脂代谢和肝、胆的影响L其它4临床应用主治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 现代临床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 咳嗽。 病毒性肝炎。 高脂血症。 流行性腮腺炎。 其他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红斑,扁平疣等。 葛根1. 功效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2. 化学成分 黄酮类厂解热3药理作用T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I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L其他4临床应用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

8、现代临床应用 偏头痛 葛根片 突发性耳聋 葛根片 高血压病 葛根片 冠心病 葛根素 iv 或 id。细辛1. 功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2. 化学成分挥发油、甲基丁香酚、a-蒎烯、B-蒎烯、黄樟醚、爱草脑、细辛醚、柠檬烯等。3. 药理作用 镇静、镇痛,解热,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提高机体代谢功能,平喘、祛 痰,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抗菌抗病毒,局麻。4临床应用主治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现代临床应用 头痛 慢性支气管炎 局部麻醉:3细辛挥发油注射剂 心绞痛 细 辛挥发油加冰片 阳萎细辛泡茶(5g/杯) 心律失常5. 不良反应 日用大剂量(72

9、0g/日)一 口唇、舌尖、指尖发麻。黄樟醚有致癌作用。 肝、肾脂肪变性清热药1. 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概念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主治 各种里热证,也用于其他热证。分类 清热泻火 石膏、知母、栀子等。清热凉血 犀角、生地黄、玄参等。清热燥湿 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毒 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 清虚热 地骨皮、银柴胡等。2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热作用抗炎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作用其他作用黄芩1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黄芩甙3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抗炎、抗过敏作用镇静、降血

10、压作用降血脂、保肝、利胆作用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其他作用4. 临床应用小儿肺炎、小儿菌痢、预防流感、预防-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 急性胆囊炎、沙眼、麦粒肿。黄连1. 功效 泻火、解毒、清热、燥湿。2. 化学成分 主要含小檗碱。其他还有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棕榈碱等。3. 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解毒作用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抗炎、解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他作用4. 临床应用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秋季腹泻、慢性胆囊炎、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 糖尿病、急性肾盂肾炎等。金银花1. 功效 清热解毒、凉散风寒。2. 化学成分氯原酸类:氯原酸、异氯原酸。黄酮类:木犀草素、忍冬甙。

11、其他:肌醇、挥发油、皂甙。3. 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内毒素作用 抗炎、解热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 其他作用4. 临床应用 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皮肤病等大青叶与板蓝根1.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2化学成分大青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靛蓝、色胺 板蓝根含靛甙、靛玉红、板蓝根结晶、氨基酸、抗菌物质及糖类。3. 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内毒素作用 解热、抗炎作用 促进免疫功能 其他作用4. 临床应用 乙型脑炎、腮腺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麻疹合并肺炎、水痘等。1. 泻下药的功效主治与分类 概念:以通利大便为主要作用的药

12、物称为泻下药。功效:通利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主治: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2. 药理作用:泻下作用、利尿作用、抗感染及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大黄1功效: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2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包括2种存在形式: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甙,少部分 为游离形式的甙元。厂结合形蒽醌:蒽醌甙I双蒽酮甙:番泻甙A、B、C、D、E、FI游离形甙元: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L其它:鞣质类物质a-儿茶素、没食子酸3. 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改善肾功能、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4临床应

13、用便秘、各种出血、急性菌痢肠炎、急腹症、肾功能衰竭、高脂血症。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 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主治 风湿痹痛。2. 常用祛风湿药秦艽、五加皮、防己、独活、雷公藤、清风藤、豨莶草、威灵仙、木瓜、臭梧桐。3. 药理作用抗炎 镇痛免疫抑制降压肌松和解痉秦艽1. 功效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2. 化学成分生物碱 秦艽碱甲(龙胆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秦艽丙素;龙胆苦甙。挥发油3. 药理作用抗炎 镇静、镇痛、解热 抗过敏其他作用防己1. 功效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2. 化学成分生物碱 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粉防己丙素、粉防己乙素。其他 黄酮甙、酚类、有机酸、挥发油。3. 药理作用抗

14、炎 抗过敏 解热镇痛对心血管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他作用4. 临床应用 高血压;冠心病;矽肺;肿瘤。5. 不良反应粉防己碱 治疗量无不良反应;大剂量静脉注射引起局部疼痛、静脉炎、血红蛋白尿、贫血、头昏 恶心、呕吐、窒息、急性肾小球坏死。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 宣化湿浊、健脾醒胃。主治 湿邪困脾引起各证。2. 常用芳香化湿药厚朴、藿香、苍术、砂仁等。3药理作用芳香化湿药主要药理作用 对胃肠功能影响,抗菌、抗病毒作用。厚朴1功效 燥湿化痰、下气除满。2. 化学成分挥发油:B-桉叶油;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箭毒碱。3. 药理作用 对消化系统影响、抗菌、抗病毒、肌松、中枢抑制、抗过敏。4临床应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概述1. 功效与主治功效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主治 水肿、癃闭、淋浊、痰饮、泄泻。2. 分类利水消肿药 茯苓、猪苓、泽泻、苡仁、半边莲、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须。利水通淋药 木通、滑石、通草、金钱草、石韦、海金沙、车前子、扁蓄、瞿麦。 利湿退黄药 茵陈、垂盆草。3. 药理作用利水渗湿药药理作用利尿 利胆保肝 对免疫功能影响 降血脂、降血糖 抗肿瘤 抗病原体 茯苓1.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2. 化学成分B-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 ;茯苓酸、茯苓素;麦角甾醇。3. 药理作用利尿对免疫功能影响镇静 抗肿瘤其他作用4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