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81213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四首》集体备课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蟠初中集体备课案科目:语文 课题:30.诗四首 课型:讲读 备课时间: 年级:八年级 班级:_ 主备人:何永娜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授课人_三备记载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联

2、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前置性学习任务:1、 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 ) 都护在燕然( )2、 解释下列词语荷锄: 草木长: 征蓬: 大荒: 柳暗花明: 3.了解每首诗的整理及写作背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二、整体感知1. 题解归园田居:归,回归,回到;园田居,陶

3、渊明在柴桑的旧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

4、晨兴/理/荒秽”。4学生齐读。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要求学生概述诗意。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2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提问:本诗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

5、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3学生齐读,尝试背诵。4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5.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四、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

6、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

7、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

8、汉塞,进入胡地”之意。(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整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

9、的诗情画意。(1)学生朗读诗歌。(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3)名句赏析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

10、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整理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

11、象的描绘中。5学生默写全诗。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唐朝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的诗作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二、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1整理及写作背景简介。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

12、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节奏划分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问题如下:(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

13、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整理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整理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写完山势

14、、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

15、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