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8108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编制审核批准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解放至二莫段沈阳公路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09 月 24 日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解放至二莫段涵洞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解放至二莫段,里程桩号为K2+610K12+230 全长 9.62 公里,工期两年。土方719.543千立方米,路面面积 221.029千立方米,占用土地72.2007公顷;共设涵洞6 道;互通立交 1 处、分离立交 236m/3 处、通道 21m/1 处、天桥546m/7 座。本合同段使用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6 米。主要的工程数量有:箱梁共计44 片。地质为白垩系、新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地质区

2、。地势总体为东北高、西南低,以第二松花江为界,江北地形略有起伏,地面标高多在 140160m 之间,江南地形较为平坦,地面高程130140m 之间;两岸广泛发育有高、低漫滩,南岸为广阔的低漫滩区,北岸为高漫滩区,河流广阔,沙土地为主,江北多为旱田,江南多为水田,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风沙大,雨量很少,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二、本施工项目的施工作 业点和危险点1、施工作业点。互通立交、分离立交、拖拉机天桥、汽车天桥、通道、涵洞等。本合同段使用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6 米。主要的工程数量有:箱梁共计 44 片。2、施工危险点。本标段的危险点主要有挖孔桩施工、桥梁施工、路基施工、预制梁厂、涵洞、架梁

3、施工、拌合站施工的一些常见的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问题。三、针对涵洞施工的具体安全预防措施。(一)、基坑开挖安全措施。1、基坑开挖和人员进入基坑作业时,应时常观测坡面稳定情况。当发现坑沿顶面出现裂缝、坑壁松塌或遇涌水、涌砂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2、基坑开挖和防护方案应严格按技术部门交底执行。3、基坑开挖后为了防止行人、机械掉落,应在基坑周围拉安全警戒线进行防护,并设立警示标志。4、施工人员进入基坑作业前,应先将坑边周围及附近边坡上有可能滚落的石块、危石等清除,以防止掉落伤人。5、基础模板的安装、拆除时,应先检查坑壁稳定和支护牢固情况。模板支架应安设在牢固地基上,并有足够支撑

4、面积。施工场地狭小、行人和机械作业繁忙的地段应设临时交通指挥人员。6、在崩塌、岩堆地段开挖石方应采用控制爆破。在崩塌地段刷坡应设明显的安全标志。7、基坑开挖前,事先改移排水系统,雨季施工时做好防水围岩,并对路基边坡稳定采取防护措施。8、施工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要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安装模型板和平台顶柱时,必须钉牢横拉杆,并要经常检查。9安装模型板超过2 米以上时需搭工作台,2 米以下的可用坚实的马凳或梯子,并要做好安全措施。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10模型板不得与门窗架及暂设物连接,以防拉塌。11未经有关领导检查同意,不得拆除模型板。12拆除工程,应该自上而下按顺序进行,禁止上下

5、同时拆除,当拆除某一部分时,应该防止其它部分发生坍塌。13拆除的模型板和废料应及时清理,板上的钉子要及时拔掉或打弯。14装、拆模板采用起重机时,应遵守挂钩工安全操作规程。15模板安装应先内后外,拆卸应相反次序。模板就位后应立即紧固。未装好紧固的模板不准自行摘钩和离人。16施工现场的周围应设围栏或警示标志,非工作人员不许(二)、砌筑施工的安全控制措施1、砌筑前,应搭设好脚手架、作业平台、护栏、扶梯等安全防护设施。2、人工抬运大块石料,应捆绑牢靠,动作协调一致,缓慢平放,防止石料撞伤人。3、各种吊机作业,吊运重物的下边均不得站人。4、砌筑材料吊运到砌筑面时,作业人员应避让,待停稳后方可上前砌筑。在

6、任何情况下,不得将手伸入砌体缝隙之间。5、施工现场的周围应设围栏或警示标志,非工作人员不许(三)、各种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要点。1、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操作证或架驶执照,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可独立操作机械设备,不准操作与操作证不相符的机械设备。学员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操作。2:机械操作人员及配合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长发不得外露,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安全带。3:机械作业时,操作人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非本机操作人员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和操作室内。工作时,思想要集中,严禁酒后操作。4:对于违反本规

7、定的指挥调度,操作人员用权拒绝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操作人员违章作业。5: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前,应查明行使路线上的桥梁的承载能力及跨线桥的通行净空,确保机械设备安全通行。6:机械设备在施工作业前,施工技术人员应向操作人员作施工任务及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操作人员应熟悉作业环境和施工条件,服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调度指挥,遵守现场施工安全规则。(四)、涵洞安全用电的技术交底临时用电是指施工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电力,也是公路建设施工过程的用电工程或用电系统的描述。本安全技术交底是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临时安全技术规范,从临时用电的组织设计,到基本供电系统的描述和设置,基本保护系统,接地装置

8、,配电装置,配电箱的结构,电器配置与接线规则及配电装置的适用于维护,配电线路的一般要求和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市内配线路敷设规则,电动机械,电动工具的适用对外电线路的防护,防雷及电器防火措施的基本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1、临时用电必须采用TN-S 接地接零保护系统。施工用电中采用具有专用保护零线,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V/380V 三相四线系统,该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1)力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接地,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2)电力变压器低压侧共引出5 条线,其中除引出三条分别为黄,绿,红的绝缘线相线(火线) L1、L2、L3、(A、B、C)外,尚需于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 N 线),另一条叫做保

9、护零线(PE 线)。其中工作零线( N 线)与相线( L1,L2、 L3、)一起作为三相四线制工作线路使用,保护零线( Pe 线)只做电器设备接零保护使用,即只用于连接电器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基座等。两种零线(N和)不得混用,为防止无意识混用,保护零线(Pe线)应采pe用具有绿 /黄双色绝缘标志的绝缘铜线,以与工作零线和相线相区别。同时,为保护接地,接零保护系统可靠,在整个施工现场的Pe 线上还应作不少于 3 处的重复接地,且每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2、采用三级配电结构。所谓三级配电是施工现场从电源进线开始只用电设备中建英经过配电装置配送电力,即有总配电箱(配电市内的配电柜)精

10、粉配电箱(负荷或若干用电设备相对集中处) 。到开关箱(用电设备处)分三个层次逐级佩送电力。而开关箱作为末级配电装置,与用电设备之间必须实行“一机一闸”制,即每一台用电设备必须有自己专用的控制开关箱,而每一个开关箱只能用于一台用电设备。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内开关电器可设若干分路。且动力与照明分路设置。3、三级漏电保护。三级漏电保护和两道防线包括两个内容,即:一是设置两级漏电保护系统,二是实施专用保护零线PE,是十分必要的,等三项火线用电量不均匀时,工作零线N 就容易带电,而 Pe始终不带电,那么随着PE 线在施工现场的敷设和漏电保护器的使用。就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施工现场,防止人身(间接接触)触电的安

11、全保护系统。因此TN-S 接地接零保护系统与两级漏电保护系统一起称之为防触电保护系统的两道防线。4、施工现场用电组织设计。按照规范规定,施工现场用电设备在5 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 50KW 及以上者,应编制安全用电组织设计。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以下和设备总容量在50KW 以下者,应制订安全用电安全技术措施和电器防火措施。编制用电组织设计的目的是用以指导适应施工现场特点和用电特性的用电工程,并且制导所有用电工程的正确使用。用电组织设计应有电器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编写。施工现场用电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如下:(1)现场勘察:(2)确定电源进线、变电所,配电室、总配电箱等的位置及线路走向的确定要依据现场勘察

12、资料提供的技术条件综合确定。( 3)负荷计算负荷是电力负荷的简称,是指电器设备中的电流和功率。( 4)选择变压器施工现场电力变压器的选择主要是指为施工现场提供电力的10/0.4KV 级电力变压器的形式和容量的选择。( 5)设计配电系统。配电系统主要由配电线路,配电装置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中配电装置是整个配电系统的枢纽,经过配电线路,接地装置的连接,形成一个分层次的配电网络。这就是配电系统。(6)设计防雷装置。施工现场主要是防雷直击,对于施工现场专设的临时变压器还应考虑防雷应雷的问题。施工现场防雷装置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和确定防雷装置设置的位置,防雷装置的形式,防雷接地的方式和防雷接地电阻值。按照规范规定,所有防雷冲击接地电阻值均不得大于30( 7)确定防护措施。施工现场在电器领域里的防护主要是指施工现场外电线路和电器设备对易燃易暴物,腐蚀介质,机构损伤,电磁感应,静电等危险因素的防护。(8)制定安全用电措施和电器防火措施。安全用电措施和电器防火措施是指为了正确使用现场用电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