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772010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有: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 意识的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 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 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 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 个巨大的精神障碍。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农民肆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精 神原因;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

2、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 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 了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农村散放式养殖加快了农 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农村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 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其对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工业污染更加深入到农村,特别是一些具有高污染性的 企业在农村扎根驻营,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对农 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 加,一些很

3、少进入农村的消费品也开始大量进入,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不健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大量无机垃圾在农村 得不到有效处理而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工业生产导 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如农村由于自身消费导致的白色污染”;农村 一些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如农业生产过度依靠化肥导致 的土壤酸化、硬化,大量使用农药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 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的农村风俗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非物质危 害,特别是对农民农村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农

4、村的赌博风气、丧葬风俗、迷信观念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现状, 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任 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村生态 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难的重要课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农 村生态文明保护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针对的是农村生态文明所存在的缺陷与不 足,注重对现有农村生态特别是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设施的改造与新建,既包括物质 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是指对农村已

5、有的良好生态文明形式 进行保护和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与维持,其同样包括物质和 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必 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样的实践模式必须是 科学的、实效的、因地制宜的。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不能一刀切,因根 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实践模式。城市郊区与城市远郊、远郊与边远地区在生 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应有所不同,发达地区的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在生态文明 建设上,更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各个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与模式可以不同, 但无论走哪种模式与道路,在实践

6、效果上都应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可在标准上存在 差异。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来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实 践模式。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模式,它包括农村价值观念 的转变模式、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 与创新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模式、新农民精神面貌 的塑造模式、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探索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要 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 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

7、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 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就是通过 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的教育来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从而形 成现代农民意识。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既包括对现有农民知识结构的升级,也包括实 现农民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科学化。要转变农民知识结构,必须要更新农村的教育方 式,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培训力度,如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职业学 校或高等学校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培 训,把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成一个既可以对农村小孩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场所,又可以 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好

8、地方,从而让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不用离 开家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是农村生态 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也就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 的转变。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即探索怎样对农村现有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特别 是已对农村环境构成的危害进行治理,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它包括对农业生 产所造成的污染与危害的处理、对农民生活与健康有危害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业生 产对农村造成的环境危害的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环境 已构成危害的问题进行治理,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来说,则主要指的是 对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9、问题上存在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不足加大资金与人力的 投入和对已有的农村生态文明成果进行保护,如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设施的建设与 保护,对农村村舍建设的合理规划,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保护 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就是要探索怎样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怎样培养农民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怎样树立农民的崇高人生理想以及农村生 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模式,另外,还有怎样消除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封建迷信思想等 方面的内容;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指的就是怎样能够利用政府现有 的资源来更好地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模式。它包括政府怎样利用自身的资源对 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进行有效的技术帮助与指导、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与保护投入机制、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