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770040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教学设计之六 目的要求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2、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习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

3、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内容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2、品析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什么理?用课文里的词句理解;与我跟你们不一样儿,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

4、遍教育意义及深刻意义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mdash;dash;理解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mash;mash;学习作者怎样表达内容与思想。、学习的顺序:预习mdash;dh;提问;讨论mda;mdas;读懂了什么?练习mdash;mdas;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可

5、提供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4)观察画面,叙述内容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内容,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1、联系课后第4题,说说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受到了什么激励? 2、突出以下内容:使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紧扣中心,层层叙述,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贯通,首尾呼应,阐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的含义。 三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也可采取学生自己设计) 1、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画一幅挑山工的画。 、小练笔我心悦诚服了。4、制作读书笔记卡片。 、办一张劳动创造美手抄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