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766279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历史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复习练习用题 大象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在一次讨论课上,王阳和李涛两位同学对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的来源争论不休。你认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来源于() A官营手工业 B工场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解析:解答本题学生易错选C,错因主要在于不能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特点及其地位。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而私营手工业虽然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且生产自由灵活,但不具备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规模方面的优势;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生产出的精美手工业产品极少。答案:

2、A2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唐诗的意思是:自己织得很辛苦,可是却穿得很不好,而上层奢侈腐化,穿一次可能就不要了。这反映了当时手工业者的地位低下和生活的艰辛,与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答案:A3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这主要是()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解析:由中国古

3、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可知,这些古陶瓷很有可能是瓷器制造者为促进瓷器的外销而专门生产的。这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答案:A4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雇主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出,明朝时松江的制袜业已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故A、B、C三项均符合题干材料含义。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答案:D5(2010江苏模拟)2006年,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子龙鼎”

4、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也是最早的带有“龙”字铭文的青铜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A“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B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辩认的甲骨文C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物D在商周青铜器中“子龙鼎”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子龙鼎”对于研究青铜时代的历史有重要历史价值。而A、B、C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说“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不是先秦;“龙”字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材料没有提及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是国家从海外抢救回来的。答案:D6公元1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

5、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中国的炼钢业最早可追溯到() A夏朝 B春秋 C战国 D西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夏朝是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尚未掌握炼钢技术,故A项不对。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所以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7(2010模拟精选)北史艺术列传记载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綦母怀文不可能()A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B使用煤炭做燃料C采用灌钢法 D使用粉彩瓷碗在炉旁喝茶解析:从材料中“北史”“北齐”“宿铁刀”等信息可知,綦母怀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A项出现于东汉,B项出现于

6、西汉,C项出现于南北朝,D项出现于清代。答案:D8近日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中有两件大口尊各刻有111字铭文,记载了2 800多年前一个贵族家庭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的内幕。从中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西周司法人员受贿成风西周青铜器专用于记载案件西周贵族家庭干预司法西周青铜器铭文较他朝为盛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一个贵族家庭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表明说法合理;“111字铭文”说明正确;“一个贵族家庭”不能说明行贿多,错;西周青铜器铭文记载范围广,错。答案:C9(2009福建模拟)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

7、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只能表明该美术馆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青睐,而A、B、D三项结论均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答案:C10(2010南京模拟)“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掌握与理解能力。

8、解题时应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的故土(景德镇)”。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B、C、D三项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手工业成就,但与材料含义不符。答案:A11(2010兖州高三期中)“茶神”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A B C D解析:从材料中“银”“玉”“茶色”“邢不如越”等信息可判断正确。陆羽只是论述作为茶具,

9、“邢不如越”,并未说白瓷质量不如青瓷,错误。答案:C1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身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颁奖服惊艳世界,其中,“青花瓷”系列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它用传统丝绸作面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代丝绸大量外销,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号B中国的丝织技术领先世界C青花瓷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明代D从唐代开始,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解析:本题考查了丝绸与瓷器的有关知识。成熟的青花瓷产生于元代。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材料三(西汉初年,

10、豪强势力)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什么情况?(2)材料四、五反映的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中“天子之六工”说明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中“官府工匠”的事、功、巧、知反映了官营手工业人才众多,技术先进;由“豪强势力”这一信息可知材

11、料三所述的手工业属于私营手工业,“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说明了其规模较大;第(2)问,首先根据“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判断其区别,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变化原因即可。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工匠们在一起相互切磋从而提高技艺;材料三反映西汉初年一度出现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面。(2)材料四反映的手工业是作为农民的家庭副业出现的;材料五反映的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说明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

12、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朝代地区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2.353.2江淮地区15.223.445.6西南地区3.97.

13、19.2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情况。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但应把握住提取的标准是什么时候,在哪些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问应注意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的主要内容,即人口和环境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经济中心的南移,不难归纳出要点。答案:(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王朝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