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76130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 干燥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11.1干燥器概述11.2控制系统设计21.3控制参数的确定32 现场仪表的选型 33 系统方块图的确定64 调节器算法的确定和参数的确定64.1调节器控制规律64.2各环节传递函数及参数的确定75 系统的Simulink仿真76 课程设计总结1011参考文献乳化物干燥器温度单回路控制系统设计1、干燥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1.1 干燥器概述干燥器是是通过加热使物料中的湿分(一般指水分或其他可挥发性液体成分)汽化逸出, 以获得规定湿含量的固体物料的机械设备。干燥的目的是为了物料使用或进一步加工的需要。 如木材在制作木模、木器前的干燥可以防止制品变形,陶瓷坯料在煅烧前

2、的干燥可以防止成 品龟裂。另外干燥后的物料也便于运输和贮存,如将收获的粮食干燥到一定湿含量以下,以 防霉变。由于自然干燥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种机械化干燥器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 用。干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热能,为了节省能量,某些湿含量高的物料、含有固体物质的悬 浮液或溶液一般先经机械脱水或加热蒸发,再在干燥器内干燥,以得到干的固体。在干燥过 程中需要同时完成热量和质量(湿分)的传递,保证物料表面湿分蒸汽分压(浓度)高于外部空间 中的湿分蒸汽分压,保证热源温度高于物料温度。热量从高温热源以各种方式传递给湿物料, 使物料表面湿分汽化并逸散到外部空间,从而在物料表面和内部出现湿含量的差别。内部湿

3、分向表面扩散并汽化,使物料湿含量不断降低,逐步完成物料整体的干燥。物料的干燥速率 取决于表面汽化速率和内部湿分的扩散速率。通常干燥前期的干燥速率受表面汽化速率控制; 而后,只要干燥的外部条件不变,物料的干燥速率和表面温度即保持稳定,这个阶段称为恒 速干燥阶段;当物料湿含量降低到某一程度,内部湿分向表面的扩散速率降低,并小于表面 汽化速率时,干燥速率即主要由内部扩散速率决定,并随湿含量的降低而不断降低,这个阶 段称为降速干燥阶段。按湿物料的运动方式,干燥器可分为固定床式、搅动式、喷雾式和组合式;按结构,干 燥器可分为厢式干燥器、输送机式干燥器、滚筒式干燥器、立式干燥器、机械搅拌式干燥器 回转式干

4、燥器、流化床式干燥器、气流式干燥器、振动式干燥器、喷雾式干燥器以及组合式 干燥器等多种。对于乳化物的干燥要选用喷雾式的比较合适,这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其干 燥原理为,用喷雾的方法将物料喷成雾滴分散在热空气中,物料与热空气呈并流、逆流或流 的方式互相接触,图1-1:乳化物干燥器干燥原理图1.2控制系统设计被控参数选择:选干燥器的温度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选择:选择旁路空气量为控制参数的方案为最佳;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的选用:根据生产工艺和用户要求,选用电动单元组合(DDZ)仪表。包 括测温元件及变送器(被控温度在600C以下,选用电阻温度计)、调节阀(选气关形式、 对数流量特性、公称直径和阀心直径的尺

5、寸)、调节器(可选用PI或PID控制规律、正 作用调节器)。被控参数选择由于此系统为温度控制系统,所以选用干燥器的温度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选择 由图1的干燥过程流程图可知引起干燥器温度变化的因素大概主要有:(1) 乳液流量(2) 旁路空气流量(3) 加热蒸汽量1.3控制参数的确定干燥器中主要有乳液A、加热蒸汽B、旁路空气流量C。由图1知乳液直接进入干燥器, 滞后最小,对于干燥温度的校正作用最灵敏。对于旁路空气流量和热风量混合后,再经过较 长的风管进入干燥器,由于混合空气传输管道长,存在管道传输滞后,故控制通道的时间滞 后较大,对于干燥温度校正作用的灵敏度要差一些。而调节换热器的蒸汽流量,以改变

6、空气 的温度,则由于换热器通常为一双容过程,时间常数较大,控制通道的滞后最大,对干燥温 度的校正作用灵敏度最差。所以综合考虑选择乳液A为主流量和旁路空气流量C作为副流量, 且选旁路空气流量为被控变量。2现场仪表的选型根据流程图,需要选择一个温度测量变送器、一个流量调节阀和一个调节器。 温度测量变送器的选择。温度测量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接触式测温法和非接触式 测温法。接触式测温法是测量体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两者进行热交换并最终达到热平衡, 这时测量体的温度就反应了被测物体的温度,而非接触式测温法的误差较大。由于原料油的 裂解需要对温度有较严格的规定,因此,选择接触式测温法。热电偶温度仪表是基于

7、热电效 应原理制成的测温仪器,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B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回路两端接点t、0 t温度不相同时(假设tt),回路中就会产生一定大小的电势,形成电流,这个电流的大小0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接点温度有关。把两种不同材料的组合称为热电偶,它感受被测温度信号, 输出与温度相对应的直流电势信号。选用铂热电阻温度计,同时配用DDZ-III热电阻温度变送 方器。 执行机构(调节阀)的选择。执行器可分为气动、液动、和电动执行器,液动执行器 使用较少,气动执行器是以压缩空气为能源的执行器(气动调节阀),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 动作可靠、性能稳定、故障率低、价格便宜、维修方便、本质防爆、容易做成大功率等。

8、与 电动执行器相比,性能优越得多,故应用广泛。本控制方案选择气动执行器。 调节器的选择。选用SK808/900系列智能PID调节仪如图2-1所示:图2-1 SK 808/900系列智能PID调节仪主要技术指标基本误差:0.5%FS或0.2%FS土 1个字分 辨 力:1/20000、14位A/D转换器显示方式:双排四位LED数码管显示采样周期:0.5S报警输出:二限报警,报警方式为测量值上限、下限及偏差报警,继电器输出触点容量AC220V/3A控制输出:(1)继电器触点输出固态继电器脉冲电压输出(DC12V/30mA)单相/三相可控硅过零触发单相/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模拟量420mA、010mA、

9、15V、05V控制输出通讯输出:接口方式一隔离串行双向通讯接口 RS485/RS422/RS232/Modem 波特率-3009600bps内部自由设定馈电输出:DC24V/30mA电源:开关电源85265VAC功耗4W以选型表表2.1 SK 808/900 系列智能 PID 调节仪的选型表代码说明SK-808/900智能PID调节仪外型尺寸A横式 160X80X125mmA/S竖式 80X160X125mmB方式 96X96X110 mmC横式 96X48X110 mmC/S竖式 48X96X110 mmD方式 72X72X 110 mm报警输出BDB1-1个报警点,B2-2个报警点N无控制

10、输出L继电器控制输出G固态继电器输出控制输出K1单相可控硅过零触发K2三相可控硅过零触发K3单相可控硅移相触发K4三相可控硅移相触发XI4-20mA输出X20-10mA输出X31-5V输出X40-5V输出通讯输出P微型打印机R串行通讯RS232S串行通讯RS485变送器配电电源无馈电输出V12带DC12V馈电输出V24带DC24V馈电输出供电电源220VAC供电WDC24V供电输入信号Sn见输入信号类型表3系统方块图的确定根据控制流程图和控制要求设计的系统方框图如下:图3-1风量作为控制参数时的系统框图4调节器算法的确定和参数的确定4.1调节器控制规律由于被控变量是温度,所以控制器选择PID控

11、制规律。为了使温度控制系统能运行到最佳状态,可以按照调节器工程整定方法中的经验数据进行 初步设值,然后在系统中进行仿真并调节PID调节器的参数。其中,经验数据见下表:表4.1调节器参数经验数据系统参数/min/min温度20603100.53流量401000.11压力30700.43液位201004.2各环节传递函数及参数的确定温度测量环节用一阶环节来近似Gtm(s)=KTMT s + 1i假设 KTM(T/hr)。Tl=3min。对于调节阀,由于其流量特性为直线和等百分比,故吓)=曙=K =1%/%V对于流量控制干燥器温度对象,控制通道和扰动通道的动态特性为K e-tpsK e -tdsG

12、(s) =piG (s )=p 1(T s + 1)( T s + 1) d 1p 1p 2假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KP1 = 3C/(T/hr),di-(T s + 1)d 1T = 4min T = 1minp1p 2t = 3minpt = 2 mindK = loC /(T / hr) T = 3mindld 15系统的Simulink仿真先设定PID调节器的参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 = 30% T1 = 3min TD = 0.75min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如下:Trars-rt talaylStEp13s1Tran&fEf FcnZ图5-1控制系统仿真框图图5-

13、2系统响应图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比较在不同参数下的系统响应曲线。其中对于温度控制系统, 由于其对象容量滞后较大,被控变量受干扰作用后变化迟缓,一般选用较小的比例度,较大 的积分时间,同时要加入微分作用,微分时间是积分时间的四分之一。(1)可以考虑将微分时间调大来观察响应曲线的变化。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T1 = 6min, TD = 1.5时,图5-3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的系统响应图(2)可以考虑将比例度调小来观察响应曲线的变化5 二 20%, T1 二 3min, TD 二 0.75 时,TPlS Hi PIP A S 0Time off

14、set: 0图-4 8 = 20%, T1二3min, TD = 0.75时,系统的响应曲线结合响应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当PID调节器的参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T1二3min, TD = 0.75时,系统相对其他情况下的响应达到稳定所需时间段,且能在达 到稳定后保持在稳定值附近变化,超调量相比较而言也较小。6课程设计总结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通过课程设计,我基本上掌握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 且对单回路控制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的了解。刚拿到题目时感觉有点迷茫,每个人设计的题目 都不同,而且设计对象也是我们没有怎么接触过的,只是课堂上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这就 要求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对我们提出了更强的独立性要求。通 过系统仿真,我对系统性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各个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 课程设计,我对以前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将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虽然我所做的控制系统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