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75121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00余万元。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

2、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99年起,该村先后投资5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2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

3、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202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

4、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00亩耕地8%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与产出得不偿失。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

5、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

6、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202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发展规划为八大工程:、填沟造地

7、工程。填沟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为此,决定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 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85年到9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从1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时,村民依托当地

8、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

9、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

10、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村9%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

11、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与产出得不偿失。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第一,

12、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xx年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

13、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发展规划为八大工程:、填沟造地工程。填沟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为此,决定投资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该两沟每条沟长两公里,沟底至山顶20余米,沟平均宽度为2米。从xx年到x年四年填沟造地500亩,亩均投资2.3万元,动用土石172.5万方,亩均3450方。其中,xx年到x年完成樊水沟造地240亩的任务;xx年到x年完成王庄沟造地26亩的任务。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生

14、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高收入。、塘坝工程。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资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此项工程xx年秋动工,xx年秋完成。、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亩,占总耕地的7.%,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x年退耕4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00亩,xx年完成600亩

15、,xx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排洪渠工程。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年到xx年分期完成。、引水隧道工程。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动工,年贯通。、田间道路工程。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3条。、高科技农业园区。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发展旅游观光业。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多

16、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计划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x年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为此,沟底村发出集资创业的号召。全村群众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集资12万元,同时集体筹资76万元,购买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