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73008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现代物流业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现代物流业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现代物流业十四五规划颁布以来,锚定远景目标,实现区域物流中心向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变,现代物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基本形成,畅联国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现代物流业扎

2、实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如期的工作目标。1 .物流业发展实现量质双升。截至评估期间,物流总收入达100O亿元,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o2022年,货物运输量达5亿吨,货物周转量达450亿吨公里,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12%o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2022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5%,较2020年末降低3.5个百分点。2 .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80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5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1400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达5000公里;运营民用运输机场10个,累计开通

3、国内国际航线300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5条。3 .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新进展。铁路集装化运输比重年均增长20%以上铁路集装箱出入货物量占铁路出入货物总量的42%o截至2022年末,共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60家,其中,5A级5家、4A级20家、3A级20家、2A级5家。4 .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逐步应用。国际现代物流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道路运输信息平台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上线;云上营家等一批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运营推广;5G全场景智慧物流新装备孵化基地投入运营。5 .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建设5个干支衔接、辐射

4、力强的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网络初步形成,创建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县、乡、村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6 .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冷链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领域和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货运列车实现班列化规模化运营。民航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以上。在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建成5个智能化、无人化智慧物流试点。7 .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现代物流业与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大宗货物公转铁等成效明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及集约化配送模式有效推广。8 .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完善。以整合产地型冷库等存量设施为重点,在特色农产品

5、优势产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运营主体延伸生鲜农产品精深加工、生鲜农产品要素交易、智慧冷链配送等业务,打造服务全国的冷链物流枢纽。推动在农产品主产区、集散地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农产品冷藏初加工设施、综合冷链物流集配设施,完善与农产品流通相适应的产地型冷链物流设施。9 .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推广使用标准化冷藏运输、蓄冷板、全程温湿度监控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冷链物流智能监控与追溯平台。在季节性蔬菜和水果产区推广新型移动式冷链物流设施。推进冷链流通技术及运输模式创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应用标准化、单元化载器具,提升标准化运营能力。10 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设施集群。结合工业生产力布局

6、、产业园区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需求,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有机衔接、融合联动,统筹大型工业园区等生产制造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及建设,支持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集疏运等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发挥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对接干线运力、促进资源集聚优势,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11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协同。构建深度嵌入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石化等产业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网络。引导物流企业、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提供生产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等专业化和定制化物流服务

7、。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物流服务功能,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促进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12 .优化城市配送设施网络。加强城市配送设施规划布局,合理设置主城区专用临时停车位等停靠作业区域。推动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鼓励中心城区铁路货场转型发展为城市配送中心。加快布局城市末端智能冷链配送设施,建立覆盖社区、院校、机关、商圈的城市末端配送网络。在具备条件的大型社区、工业园区、高校、医院发展无人前置仓、机器人配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推进城市快递共配。13 .促进农村物流集约共享。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县级物流集散网络服务能力,以整合县域物流配送资源为重

8、点,搭载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推动物流快递统仓共配。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发展基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县乡村共同配送业务,实现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推动县域交通、邮政、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网点和设施衔接共享,升级邮政在乡、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快递进村,逐步扩大村级寄递网络覆盖面。14 .培育发展物流龙头企业。建立重点培育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名录库,按照一企一策精准化培育。鼓励并引导物流龙头企业全方位参与国家与省级物流枢纽设施建设与运营,与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政府平台公司开展市场化合作,培育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物流枢纽运营主体

9、。15 .优化物流市场主体结构。支持中小物流企业专注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城乡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等市场细分领域,重点发展一批组织化程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型科技型的专精特新物流企业。开展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持续创建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16 .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影响力。推动有条件的市成立物流或供应链服务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级,推动国家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实现数量倍增。聚焦现代物流全产业链招商,精准对接一批合作意向度高的大企业,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国内外物流领军企业。17

10、.加快物流全要素数字化转型。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在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等环节推动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传输、装卸、分拣、包装等技术装备,加快传统仓储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无人仓等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物流园区和企业,引进多层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设备,开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仓储设施。18 .推广绿色物流设施设备。深入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发展绿色仓储,鼓励节能环保型仓储设施建设。在冷链物流领域推广使用具有绿色环保、耐腐蚀、无虫害、无细菌等特性的铝制托盘

11、,提升生鲜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水平。鼓励建设充电桩、加氢站,提高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货运车辆适用设施占比。19 .提升绿色物流发展水平。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环保包材,扩大绿色包装试点示范领域,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推广120OmmX100Omm标准托盘,推动全球统一标识系究GSl)在托盘租赁领域应用,促进托盘等单元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制造、商贸企业发展逆向物流,优化供应链逆向物流网点布局,促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发展。结合交通物流领域双碳行动方案,开展绿色物流企业示范创建活动。20 .强化应急物流功能建设。统筹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鼓励省

12、内龙头物流企业在建设现代物流与流通设施时,兼顾布局重要物资应急储备功能。充分依托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强化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功能,形成辐射全城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21 .提升应急物流装备水平。重点在国际机场,探索航空运输能力社会化储备机制,依托具有物流投送能力的全货机等专业设备,实现应急物资快速运输、快速抵达。推广无接触应急物流装备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市开展无人车(机)配送、城市地下配送等新模式。二、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十四五以来,现代物流业已进入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需补齐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3、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对建设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物流枢纽多数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物流设施群辐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物流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乡配送等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衔接能力有待提升。二是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物流服务网络不完善,冷链设施建设布局不均衡,农村物流运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民生物流品质和物流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足。传统运输、仓储、配送等初级物流市场供给过剩,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偏低,对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物流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现有物流龙头企业主要为从事大宗商品物流和

14、贸易的省属国有企业,A级物流企业分布不均衡,中小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传统,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五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仍较为突出。运输结构单一,近90%的货物运输量靠公路承担,多式联运发展滞后,物流资源运作分散、集约化发展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等造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矛盾突出。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物流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物流行业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物流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不足,信用、统计、标准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物流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推进“十四五”后半期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一)制定科学应对机制。直面上一阶段凸

15、显的问题,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新常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模式,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目标制定上增强工作实施结果的可量化性、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建立健全科学应对现代物流业的体制机制,将现代物流业推上一个新台阶。(二)做好深入调查研究。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念,对现在和将来现代物流业发展形势作客观判断,深入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推进落实,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先行先试上的表率作用,认真做好调查研究,适当提出有意义、可落实的超前目标及创造性举措来,切实做好现代物流业的各项工作。(三)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加大物流用地政策保障,鼓励利用有效载体和多种渠道整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用于物流用途。鼓励企业负责建

16、设经营性物流基础设施,约定土地物流用途并长期租赁的新型物流用地供应保障模式。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又由是高自有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利用率、容积率并用于仓储、分拨转运等物流设施建设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建立促进现代物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统筹开展现代物流业科技研发平台培育工作,在智慧物流、国际多式联运等领域支持龙头物流企业与高校联合成立研发机构,建立智能化、大数据、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聚焦国际多式联运、跨境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物流降本增效等领域,开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重点补齐物流科技成果转化短板,促进先进运输和仓储技术、智能物流装备等科技成果切实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五)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制定物流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打通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O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