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试题题库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726166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试题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试题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试题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试题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试题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试题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试题题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试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从每题五个选项中选择1个答案,共98小题,每题1分,共98分)1、生气之源指的是(C)A.肝B.心C.脾胃.D.肺E.肾2、生气之主指的是(D)A.肝B.心C.脾胃D.肺E.肾3、维持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D)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4、临床出现自汗、多尿,说明气之功能减退的是(D)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5、易于感冒表明气功能减退的是(C)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6、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A)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

2、.中介作用7、激发和促进脏腑经络生理机能的是(A)A.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B.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C.气的防御作用D.气的固摄作用E.气的中介作用8、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E)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过程9、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A)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10、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A)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清气D.脏腑精气E.经气11、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2、元气运行的道路是(E)A.心脉B.胸腔C.全身D.脉外

3、E.三焦13、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A)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4、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的气是(A)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5、胸中之气指的是(B)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6、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B)A.元气的生成B.宗气的生成C.营气的生成D.卫气的生成E.中气的生成17、影响宗气盛衰的脏腑是(D)A.心与肺B.肝与肾C.肺与肾D.肺与脾.E.肝与脾18、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B)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精气19、上出息道的气是(B)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

4、脏腑之气20、下注于气街,并下行于足的气是(B)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21、宗气的分布是(A)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22、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D)A.经脉的相互连接B.气血的相互关系C.心主营,肺主卫的相互作用D.宗气的贯通和运行E.津液的环流通畅.23、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B)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24、膻中又称作(A)A.气海B.血海C.髓海D.水谷之海E.经脉之海.25、观察“虚里”变化,以了解其盛衰的是(B)A.元气

5、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26、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的气是(C)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27、营气的分布特点是(E)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28、卫气的分布特点是(B)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29、有“悍气”之称的气是(D)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30、灵枢本脏所说“分肉解利,皮毛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B)A.营卫和调B.卫气和利C.营气和利.D.宗气充盛

6、E.元气充盛31、与血液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E)A.心脾肝肾B.心脾肝肺C.心肝肺肾D.脾肺肾肝E.心脾肺肾32、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E)A.精B.气C.血D.津.E.液3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B)A.肝脾肾的功能B.脾肺肾的功能C.心肝脾的功能D.脾肺心的功能E.肝肺肾的功能34、五脏藏神,则肾藏(E)A.魂B.神C.意D.魄E.志35、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D)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D)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气能行津3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7、E)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38、后天的根本之气是指(C)A.元气B.水谷精气.C.宗气D.营气E.卫气39、人体的精主要藏于(C)A.肺B.心C.肾D.肝E.脾40、宗气积于胸中,可分为(B)A.心气和肺气B.营气和卫气C.脾气和肾气D.元气和营气E.元气和卫气41、头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的哪两种物质有关(E)A.精与气B.津与液C.气与血D.气与津E.精与血42、治疗血行异常病证要加补气理血药是因为(B)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津液的功能不包括(C)A.滋润作用B.濡养作用C.促进生长发育D.化生血液E.运输代谢废

8、料44、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于(B)A.全身B.分肉之间C.四肢D.躯干E.头面45、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E)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46、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C)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47、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B)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48、手足三阳经交接于(C)A.手B.足C.头D.腹E.胸49、手足三阴经交接于(E)A.手部B.足部C.头部D.腹部内脏.E.胸部内脏50、手太阳经分布在(E)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

9、侧后缘5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D)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5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E)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53、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中心”是(C)A.脑B.心C.五脏D.经络.E.脏腑54、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主导”是(B)A.脑B.心C.五脏D.经络E.肾55、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所“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C)A.春季B.仲夏C.长夏D.秋季.E.冬季56下列何项对表证的诊断最有意义(B)A

10、发热B恶寒C苔薄D脉浮57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D)A恶风B恶寒C寒战D畏寒58冷汗淋漓见于(C)A气虚证B阳虚证C亡阳证D亡阴证59饥不欲食见于(D)A脾气虚证B脾阳虚证C胃气虚证D胃阴虚证60下列何项不属正常舌象(B)A 舌色淡红B舌质娇嫩C舌体柔软D舌苔藻白61舌苔颜色对辨何项最有意义(B)A证之表里B证之寒热C证之虚实D证之真假62舌苔有根无据主要辨别(C)A正邪盛衰B气血盛衰C胃气存亡D津液存亡63、下列何脉并非细软并见(D)A濡脉B弱脉C微脉D、虚脉64结脉与促脉的区别在于(D)A脉形B力度C脉律D脉率66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A)A脉位B脉形C力度D脉率67迟脉除寒证外还可见

11、于(B)A湿热内蕴B邪热结聚C真寒假热D真热假寒68下列何项不是心阴虚证心血虚证的共有表现(C)A心悸B失眠C心烦D脉细69下列何项不属胃气上逆(C)A呃逆B嗳气C太息D呕吐70下列何项不是气滞证的表现(A)A头部胀痛B胸胁胀痛C乳房胀痛D少腹胀痛71心脾两虚证除脾气虚外还有(B)A心气虚B心血虚C心阴虚D心阳虚72手足震颤与下列何项有关(A)A阴虚动风证B血虚生风证C肝阳化风证D热极生风证73下列何项不是肾气不固证的表现(C)A 尿频遗尿B腰膝酸软C呼多吸少D滑精早泄74耳聋与下列何项无关(D)A肾精不足B肾气不固C肝火炽盛D肝火犯肺75发育不良与下列何项有关(C)A肾阴虚B肾阳虚C肾精虚D

12、肾气虚76牙龈肿痛见于(D)A心火炽盛B肝火炽盛C肺热炽盛D胃热炽盛77、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D)A、红舌B、绛舌C、淡白舌D、紫舌78、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D)A、热邪壅肺B、胃热亢盛C、肝胆火盛D、阴虚内热79、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C)A、肺B、肝胆C、脾胃D、肾80、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C)A、迟脉B、弱脉C、濡脉D、微脉81、滑数脉多见于(A)A、痰热内蕴证B、肝阳上亢证C、肝气郁结证D、阴虚内热证82、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B)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83、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B)A、表热证B、里实热证C、里虚热证D、戴阳证84、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B)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B、阳虚失于温煦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D、以上都不是85、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C)A、痰饮B、支饮C、悬饮D、溢饮86、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C)A、气虚证B、血瘀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