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72038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探析民族艺术之皤滩花灯皤滩花灯的缘起与发展台州,地处江南沿海,是中国最早崛起的五大海港之一,自古就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运特色。位于台州市仙居县的皤滩古镇,是台州一带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早在公元 年前,便因水路优势造就了商贸的繁盛。古时,木船摇曳,盐和各种民间精巧器物顺着这片古老的水道被送往各大城镇商埠。其中,有一种物品是专门进入皇宫敬献皇上的,这便是“针刺无骨花灯”。这种灯的灯面是由刀和针共同凿刻、戳刺而成,灯身不用一个骨架,完全由大大小小的具有针孔图案的纸片折叠粘贴。点上蜡烛,通体晶莹,火光通过无数小孔形成的图案投射开来,美轮美奂,颇具东方柔美气质

2、。地理位置的便利和物产的丰饶,皤滩在唐代时期商贸发展迅速,纸张供给便捷,为花灯的产生与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大概就是源自唐朝,深受唐文化影响的缘故,皤滩花灯也称“唐灯”。据当地的老人讲,这种花灯与普通花灯的作用不同,它不是用来悬挂在门口,也不是给小孩的玩具,而是挂在房间里面的。当然不是每间房都挂,而是有一定的讲究。通常遇到结婚这样的喜庆日子,皤滩人会在新房里挂上一盏无骨花灯,它奇特的光点与精致的造型给房间增添别样温馨的气氛。悬挂于书房中,当地人称之为“状元灯”,以表书香门第,祈盼状元及第。现今古街上的“大明堂”和“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便雕刻着无骨花灯,充分体现了皤滩花灯与当地人民生活的水乳交融

3、。除此之外,还可挂在小姐的闺房,以保“安心宁神”。针刺无骨花灯是皤滩民间生活的文化形态和物质形态,源自皤滩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伴随着当地生活的发展而发生、发展,它的兴衰随着当地人民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清末明初,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开始了,中国在继清政府被推翻后又进入了另一个暴力盛行的混乱时期。民不聊生,民间工艺由此走向衰弱。建国以后,“大跃进”的发生打乱了国民经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文化大革命”时期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彻底扰乱民众的生活,这个疯狂的年代对中华文化的浩劫无处不在,民间艺术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在历经打压下,皤滩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古镇的民间艺

4、术被作为封建文化遗留扫荡无存,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技艺荡然无存。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全国上下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视民间艺术的搜集与发掘。年,仙台县各乡镇率先领导、组织了元宵灯会,开创花灯活动的先河。直到年,作为乡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李湘满在灯会上无意中听说本地曾特有的无骨花灯,立即意识到挽救这个民间艺术遗产的紧迫性与责任感,于是深入群众了解、挖掘,试图还原皤滩花灯曾经的风茂。功夫不费有心人,年李站长终于整理出为数不多的传统花灯品类。民间培训花灯传人的工作业已开始,保护传承的专项经费也已到位,濒临失传的皤滩花灯得以重现。年,皤滩针刺无骨花灯在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博览会和随后的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

5、会上中均获得金奖,瞬间将世人的目光聚集到这个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的工艺品上来,曾经光彩耀人的民间花灯艺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从此,“中华第一灯”的美誉便不绝于耳。年月,浙江省电视台还对此作了专题“浙江一绝、皤滩花灯”。年的元宵佳节,皤滩乡文化站将恢复的组合花灯进行首次展出,组灯的壮观是单体花灯不可比拟的,奇妙的光彩引来群众的欢声喝彩。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年,皤滩花灯中的“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总局“中国彩灯”系列邮票之一。年皤滩花灯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继续在“浙江周”亮相上海世博会展。皤滩花灯的现实困惑经千年积淀,皤滩已成为一个罕见的古建筑群聚集

6、地,街道两旁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主体与结构保存完好。现今,皤滩花灯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种种光环笼罩着皤滩花灯。走在龙形古道上,看着两边房檐下垂挂的花灯,沐浴昔日的繁华,甚感欣慰。皤滩针刺无骨花灯作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体现皤滩居民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物质载体。花灯被赋予的种种深刻内涵都是皤滩人民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耕生产方式下的民间艺术是用心的淳朴艺术。然而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处处重时效的现代社会里,针刺无骨花灯繁复的工艺、漫长的过程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首先,制作过程复杂。做

7、一盏花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经过绘图、烫纸、粘贴、剪样、装订、凿花、拷贝、刺绣、竖灯、装饰等道工序才能完成,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仅刺绣一项,就需用钢针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针刺个不走样的均匀的小孔。在粘贴的过程中也马虎不得,纸片稍有倾斜,便会造成灯体的走样。其次,绘制原理复杂。由于花灯全部由纸片贴成,而纸片的大小、拼合位置等都是经过几何算数严格计算得出的,需要有一定知识、一定美术基础的人去完成。且今日所见的无骨花灯均是由李湘满深入民间调查、挖掘、整理出的结果,而没有当代人完全自我创新的品种,花色品种的发展受到限制。仅就这两点便会造成花灯成本的昂贵和创新的艰难,而它本身的观赏习惯又是悬挂于室

8、外的,久经风吹雨打就会掉色、变形,且携带不便,种种原因造成皤滩花灯在现实面前的窘境。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花灯面前,人们选择了“只可远观”,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很难被现实社会认同,制作简单而廉价的纱制花灯、塑料花灯轻而易举的代替了针刺无骨花灯的地位。从另一方面看,会制作传统皤滩花灯的艺人都年事已高,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境况都会影响花灯的传承,他们新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也因为收入低的现实问题纷纷转行,而传统手工艺非得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耕耘、体悟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来说自然是避而远之。幸运的是,仙居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对皤滩花灯采取了种种专项保护措施,扶持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支持这项民间绝活的生存。皤滩也成立了唐灯研究协会,专门研究、制作皤滩花灯,现已有多个学员跟着李湘满学习这门近乎失传的工艺。面临现实,坚持、固守的人还是有的。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