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705933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本报记者李斌2012年06月07日07:09来源:中国青年报手机看新闻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尽管,今年的高考平均录取率会进一步攀升,历史性地逼近80%,但对于全国31万个考场中的915万名考生来说,高考,仍像是生死之战。“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句被网友评出的最励志口号表明,在高考的“战场”里,分数就是子弹。“宣誓”是各中学鼓舞“战士们”斗志的常用手段,这种仪式有的出现在高三学年伊始,大多数则发生在距离高考还有百日时。学生们握紧拳头,脸上流露出“不怕苦累,视死如归”的气概。一家门户网站从百花齐放的誓言中评选出了10条“最励志高考班级口号”,“只要学不死,

2、就往死里学”以其凛然之气征服众网友独占鳌头。这铿锵有力的10个字曾被打印在红色条幅上,高挂在某个班级的黑板上方。从书山之中抬头看看它,不知考生们会不会油然而生悲壮之情?可以肯定的是,湖北省孝感一中高三“吊瓶班”的出现,为这种悲壮之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冷静的人,看到被考试资料占据的教室里高挂的吊瓶和一根根连接人体的输液管,也会为之动容在深夜11点多钟,“吊瓶班”的考生们正一边学习,一边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补充能量的手段还包括“吸氧”。据孝感市中心医院高压氧科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每年中高考前,都有考生扎堆儿吸氧。他感叹道:“很多孩子边吸氧边看书,让人看了都挺感动的。”对吸氧行为的另一种解读是

3、:备战高考的过程,确实会令人窒息。不过,师生们擅长为这种残酷的学习生活找到正当、积极且能激励人心的理由,如同一句励志口号所言:“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但不幸的是,孩子们又苦又累的生活早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 拼搏的人生是以学生们的童年、快乐和健康为代价的。如果真有“考神”,则神灵也会感觉到高考带来的压力。每到高考季,“抱佛脚”的考生和家长们就会多起来。“拜考神,上名校”是他们的心愿,但能如愿者只是少数人。记者们在各地的孔庙、文庙、寺院,碰到众多求“状元符”者(很多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状元梦。在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房东推出“状元房”,宣称此屋出过高分考生,就能得到更高的房租)。喜欢吉

4、祥话的中国人,这时候尤爱“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五子登科”等成语。它们伴着考生们的名字被写在一块块红色的符牌上,然后由虔诚的家长、考生挂在孔子画像旁,期盼得到老夫子的青睐和照顾。太原有一位母亲,觉得“文庙环境幽静,又临近孩子学校”,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中午都陪着儿子去那里学习,“盼望孩子能沾上文庙的运气,考试顺利”。时间穿越到30多年前的1977年,在“文革”期间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当年有570万考生涌进考场,竞争27.3万个录取名额。从这一年开始,高考不再仅是一场为国选才的考试,而是成了人们改变命运与出身的几乎全部的希望。用今天的励志口号解读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

5、代吗?”此话出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之口,激励着普通人家的考生们“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始于1999年的高考扩招,使无数人梦想成真。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23个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达到78.7%。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增长10倍以上。这一年,全国实际录取比例超过85%的地区有10个,其中海南和吉林两省超过了92%。这些惊人的数字似乎显示了一个乐观的现实:高考独木桥已成通衢大道,看起来无比畅通。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使无数人圆了大学梦,但也使无数人的梦想发生了变化:由“有大学上”到“上好大学”。这轮以普通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高校扩招的一半由高等职业院校接纳)充当主力的扩招(一份权威的研究报告指出

6、:国家一批重点大学在学生规模上的变化并不是太大,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规模),导致的一大后果是:大学生失去天之骄子身份,名校热持续升温。有人说:“高考独木桥”变成了“名校独木桥”。教育学者熊丙奇也在一篇文章中感叹:我国考生和家长现在都关注优质的一本资源(全国范围内平均录取率仅为8.5%),使得高考焦虑比扩招前的1998年还要严重。“当时,考上专科,就已经算得上升学成功,而现在,没考上一本,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没考上大学,高职高专被不少考生放弃。”熊丙奇说,如果所有考生关注的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管教育怎么发展,升学的焦虑将不可能消除。北京考生在外地考生眼里应该是幸福的,他们占据各大名校资源,有更多的

7、机会进入重点高校(以2011年北京大学的招生为例,该校在考生大省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每万名考生中录取不到一个人,但在北京却高达32.6人),但即便如此,面对升学焦虑的折磨,他们也无处躲藏。而且,这种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变异成了恐慌,并从高考蔓延至“幼升小”和“小升初”阶段,使得北京众多的家长和学生每面临一个升学关口,都人心惶惶。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的学生们偶尔会有“造反”的行为。继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集体烧书、扔书、撕书和湖北京山一中的学生一怒之下焚烧教辅资料之后,几天前,从四川宜宾市一中新校区的一栋教学楼上,又漫天飘下废旧试卷和书页。高考生们的这种举动,在学生们的尖叫声中持续了大约两小时,以至于

8、地上白茫茫一片,撕碎的试卷和书本竟然没过了一名高中生的脚踝。过度的应试教育迟早会招致学生们的反抗和谴责。几天前,南京名校拉萨路小学的两位“杰出校友”和“高考的成功者”,便发帖控诉了十几年前在母校度过的“黑暗人生”。章早立从拉萨路小学毕业后,先后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清华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现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她在儿童节这天撰文“控诉”母校。“我几乎不愿承认我毕业于拉萨路小学。”她说,“我从不掩饰对这所小学的厌恶,甚至于恨。”章早立认为,通向幸福有无数种岔道,无数种可能,不是只有读名校这一条,“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不读拉小,我会是一个快乐更多、焦虑更少、更加自信的人”。章早立的文章引起了她的另

9、一位校友,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的李萱的共鸣,后者也“自觉响应号召”加入了批评母校的行列。李萱认为,不能说(读书时的)这份苦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更多的成功道路恰恰是温暖的力量带来的。她说:“从小学开始压迫式、功利式、羞辱式的教育,是在耗竭一个儿童活泼的精力,让孩子每天在苟延残喘的状态下生活,它会摧残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计划生活的能力。”正在考场里奋笔疾书的915万考生,待若干年后,不知道在他们中间又会有谁站出来,“控诉”当年苦难的应试生活?学生老师家长高考日记见证不平凡的日子2012年06月05日22:00来源:北京晚报一年一度的高考,考的是学生,受煎熬的还有老师和家长。考场内外,不同的角色,

10、一样的心情,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理想。今年,我们特邀高考考生、高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写下一组“高考日记”,与您分享考场上的挥洒自如、带领毕业班的千头万绪和“家有考生”的奔波忙碌,与您一起见证这段不平凡的日子。考生日记6月4日晴黑板左上角零落着一个3,提醒着一个无需再强调的事实。时间照常流逝,班里没有很压抑的安静,也没有过于严肃的紧张感。老师发下每天固定的练习,到下课时在黑板上写好答案。其余时间坐在讲台前,答疑的同学在旁边围成一个小圈。大家写着题,翻着书,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同桌道哥还说脱脱买了台小型老虎机,明天送给班长过生日,问我借硬币。博士、街街和小P争论着一道高深的数学

11、题。还有关于热火输了的各种郁闷。前面的银毛转过来,把一本理综摊在道哥桌子上问生物,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又起身去问老师。好像一周以前,银毛就是这样。写着写着题,忽然转过来对道哥说:“哎呀,就剩十多天了。我忽然有点紧张。”然后被道哥一通调侃加鼓励。真是一点都没变。只是时间在把我们一天天往前推。到最后,每个人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为了向往的生活,为了心中萌芽的梦想,静静等待那个决定性的爆发时刻。上午最后一次参加升旗仪式,全校给高三学生壮行。校民乐团的鼓手们按惯例敲起激昂的鼓点,整个高三悄悄开始议论,正中间敲一组鼓的那个高二学妹就是我们年级谭可儿的接班人吧三年来第一次看别人敲这段鼓点鼓声落下,主席台上老师喊

12、了一声“加油”。声音久久不息,从空气回荡到心底。天上干净的白云对着太阳微笑。解散时,我和思玮说“感觉这次鼓声变小了。”“嗯,可能是心态不同了吧。”的确,走到今天这一步,好像每个人都有点超然的感觉。对纷繁的世界有些疏远,精神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就像蚕把自己隔绝在茧里修行,筹划着最后的蜕变。(杨楚玥)班主任手记6月4日晴毕业典礼难舍的分离又到了这一天,我早早就拿出那件珍藏起的粉红衣裙,说起这身衣裙,算得上我参加毕业典礼的“专服”,已经跟着我六个年头,今天是第三次穿。前两次穿是在2008年和2010年毕业典礼上,那时的我也是高三班主任。今天再穿,还真有点“年年岁岁衣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6:5

13、0,老远就看到学校“青春万岁”的雕塑下人头攒动,学生们早早就盛装云集。他们身穿各色礼服,脸上的笑容让早起的太阳都黯然失色。7:00,毕业照准时开拍,七个班依次列队拍照。不时有等待的学生单独找老师拍照。这不,我可爱的语文课代表过来了。“老师,这个礼物给您!”小胡同学语调还是那么轻柔,眼神还是那么坚毅。接过卡片,看到她用小楷密密麻麻写下的感恩话语,我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重重地撞了一下。8:20,四楼报告厅已经坐满了远道而来的家长,他们也被邀请来参加孩子们的毕业典礼。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经过三年的锤炼,孩子们已经对主持活动驾轻就熟。七个班的学生代表一一上台,细数成长的足迹。一段段影像、一张张照片

14、静静地在幕布上展现,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一幕幕从眼前闪过,军训、学农、联欢,都好像发生在昨天。然而一转眼,他们都已经长大,我又要送走一批孩子。很多家长悄悄给孩子写了信,收到信的学生们既意外又欣喜。读完父母的寄语,孩子们哭得稀里哗啦,我的喉咙也像堵住了什么似的。作为教师代表,我对学生进行了最后的叮嘱:大家要“hold住”2012年高考啊!要让人生的风雨都成“浮云”啊!我尽量让话语轻松些,不然泪水就要涌出我的眼眶了。离别终于来到。但我想,这悲伤是难掩学生们奔赴未来的激动与喜悦的,这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鲜花在前方,大家要加油!加油!(东直门中学王鲁新)家长日记6月4日晴请假回家陪女儿备考女儿

15、是二模后从学校脱离出来的,当时全家全票通过,把上课地点转战到一对一教室,每天上课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八点。只要我不上早班、晚班,就由我接送,孩儿她妈也请假在家全天待命。除了因时间紧迫午饭在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店解决,早、晚饭都由我亲自掌厨。大考在即,营养不能缺,快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学校停了课,不过女儿还是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天有一整天的讲座,早上盯着女儿吃了面包喝了牛奶,急匆匆地送她去培训班。心里还盘算着今天的时间安排:下午闺女要回学校取准考证,然后还得赶回培训班继续听讲座到晚上八点。这些天女儿没喊累、没叫苦,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喊老爸老妈伺候着,有时候还“表白”一下知道我们的不容易。一面感慨着她懂事了,一面心疼她的辛苦。我不会用我们那个时代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相比,很多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很多本不该孩子承受的压力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不想让女儿也有同样的“遭遇”,只希望她能快快乐乐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努力实现她自己所期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