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培训内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703759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培训内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培训内容【本文来源于网络,经本人精心整理,若有喜欢,可点击下载】 (监测人员地质灾害培训材料)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 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 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 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 2004 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条 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 关的灾害。1、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 面(软

2、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 50 度的斜坡上。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 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 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 裂缝、及扇状裂缝)。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2、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 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 于 50 度,高度大于 30 米的高陡坡上。产生在土体中的称

3、土崩,产 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 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 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3、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 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 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 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 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 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 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4、什么是地裂缝地裂缝是指

4、由于采矿及地基不稳固引发的房屋开裂 (开口),地 面开口等现象。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 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 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 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 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 人为塌陷的 92。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1、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

5、块、坠落、小崩小塌的 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 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2、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 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 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 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 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 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 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3、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 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

6、、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 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三、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 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 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 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 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 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

7、要停留 在凹坡处。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 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 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 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 表水注入。五、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 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1000 人 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1 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 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

8、30 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500 人以 上、1000 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的地 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 人以下, 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 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灾情。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100 人以 上、500 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 3 人以上、10 人以下, 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 万元

9、以下的地质灾害灾 情。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100 以下, 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死亡 3 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 万元以下的地质 灾害灾情。六、崩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有哪些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地层的岩性不同, 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花岗岩、石 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 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 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 致山体开

10、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 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 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 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七、群测群防监测预报(一)、群测群防监测点的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为了了解和掌握灾害体的演变过程,及 时捕捉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对灾害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 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1、监测范围:稳定性差且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均为地质灾害群测群

11、防点。2、监测方式: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很多,而经济、简单易行的简 易监测适用于群测群防点监测。其方式主要有位移监测(形变位移 监测法和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法)和目视检查等两种。前一种主要适 用于有明显变形迹象的崩、滑、地裂、地塌和地沉等灾害体的监测; 后一种主要适用于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沟,变形迹象不明显的潜在 滑坡、崩塌、地塌和地沉等灾害体,以及不易建立监测点的灾害体。 变形位移监测法:通过监测点的相对位移量测,了解掌握地 质灾害的演变过程; 裂缝相对位移监测:通过监测灾害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 闭合变化,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目视检查法:通过定期目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无异常变 化

12、,了解地质灾害演变特征,及时发现斜坡地面开裂、塌陷、鼓胀、 泉水突然混浊、流量增减变化异常、树木歪斜、墙体开裂等微观变 化,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信息。3、监测布设要求(1)变形位移监测点布设 标点(监测点)的制作:材质因地制宜,以木、竹为宜。地 面上部分标有刻度,长度以方便观测为宜。埋设垂直稳定,不宜被 破坏。 标点及测线、测网布设 标点布设:标点分为基点和测点。基点是监测系统的参照物,要求具有稳定性。测点是被监测对象的代表,必须具有代表性。基点:不受被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影响,埋设在灾害体的外围, 为相对不动点,与测点相对较近,通视,便于测量。测点:布设在灾害体变形敏感处,具有代表性,与基点相对

13、较 近,通视,便于测量。测线、测网布设:分局部和整体布设。局部布设是在灾害体个 别变形敏感处设置标点,适用于地形较陡且规模较小的下错式滑坡、 崩塌。整体布设是在意图控制灾害体整体变形过程,适用于规模较 大的滑坡、崩塌。(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布设 监测点选在灾害体上裂缝两侧,特别是主裂缝(崩塌母体与崩 滑体之间的裂缝)两侧设桩(裂缝规模较大)和设尺(地形较陡的 下错式裂缝)监测。此外,还可以在灾害体上部建筑物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石 膏片、纸片(设片观测)或在裂缝两侧钉钢钉、小木桩、划十字等 方法监测该裂缝的变化情况。(二)、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要求 监测点选定之后,需确定监测工具、观测次数和时

14、间间隔。测 量工具原则上精度越高越好,但应考虑到经济、实用和便于操作。1、监测要求:监测人员责任心要强;无论是那种监测方式均要 做好监测记录;监测方式与监测点级别无关。2、测量要求(1)测量工具:钢卷尺、直尺、水平尺、皮尺、测绳等。(2)绝对变形和相对变形值:绝对变形值的正数为拉张下滑, 负数为压缩。相对变形值,反映灾害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移快慢。(3)测量精度:测量误差一般不超过0.1 cm。如距离较远,采 用皮尺、测绳量测时,一般误差不超过0.5 cm。(4)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枯季每月测量一次,雨季(4-9 月) 非降雨时段,10天1 次;连续降雨时段1 天1 次,每次大雨后应立 即去进行监

15、测;若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特大暴雨或连续墙降 雨,应加密监测,每小时 1 次或每两小时 1 次,必要时实行值班连 续监测。监测员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一级报告, 并加密监测。(5)测量注意事项:标点标尺应垂直;测点之间距离应尽量保 持水平;测量应保持固定位置;检测人员、工具应保持不变。(6)测量记录 环境记录:记录监测时,天气情况;周围是否存在建房切破、 农田灌溉、堆积加载、爆破活动、采矿等。 变形量测记录:观测值为实际量测的数值;位移值为本次观 测值减去上次观测值。八、地质灾害监测预报1、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以长期固定监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 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固定监

16、测一般每7 天一次,雨后加测, 雨季加密;定期巡查一般为半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 雨强度,每天 24 小时值班监测。2、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手段 简易监测点建设:可设置木桩、标尺观测、石膏片、砂浆片观测。监测手段:可用游标卡尺、卷尺、钢直尺,重点对滑坡地面裂 缝和建筑物裂缝、地表排水等进行观测。3、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预报重点放在短期和临灾预报上。地质灾害短期预报, 是指几个月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短期预报比较困难,这是 由于影响地质体稳定条件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难以准确判定, 一般是在隐患危险体持续变形的情况下作出这种预报。对此类隐患 点有关部门要制定防灾预案,以便在灾害来临时采取有效措施,减 少灾害损失。地质灾害临灾预报,是指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