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69555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巴中市学年度微型课题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提出(一)课题提出的原因每一次听到校园广播里又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某班级的学生的寝 室、公区的清洁卫生没有搞好”等等的声音,心里面就是一阵阵的烦 躁。每一次召开校园会议的时候总是要讲生态环保“某某班某某学生 又在花园的草坪里践踏花草、摘花折枝等。听得当班主任的我脸上滚 烫。在平时的课本课程教学中,在平时的主题班会之中我们可以说是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教育学生。然而学生这种养成教育始终让人找不 到方向。在校园里,中学生在寝室的地面上乱扔果皮、瓜子等。垃圾 袋经常是装到无法装了才带出寝室倒掉。洗衣服时,有同学习惯“长

2、 流水”。阳台上的灯只知随手开,却不知随手关掉。寝室里的灯也要 等到楼栋查晚熄灯的时候才关,通过每个楼栋的通报情况发现,即使 用这种查晚熄灯扣分的方式,还是每天都有寝室榜上有名。这些触目 惊心、不堪入目的画面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惭愧不已。百思之 后,发现快速的改变其教育教学的方法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提高他们 的环卫意识,自身的修养是首要任务。(二)我校出现这些现象的几个因素我们学校是农村里场镇上的学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太差。农村学生视野狭窄、见闻不广。我们这边的学生出生在穷乡僻 壤,这块土地既养育了他们,同时又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陋习。见 识浅短,许多的比较前卫的意识还达不到、还不足。譬如:

3、在我们 这里的孩子们会认为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奶奶让座那会是“憨”在公 共场合吸烟就是一种“酷”,在花园里的树上攀爬折枝是很“牛”。 然而在较发达的城市里的孩子们若有如此,那将是被认为一种素质 低的表现。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丰富的境界,没有优良的环境熏 陶也会被认为他是一块“贫瘠的土地”。由此环境十分重要,而学生 优良品质还需要在从事教育教学的校园潜移默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差,认识不足。教师在教学方面急功近利。教师平时在教学工作之中只是过多 的重视分数,试卷上的对错与否。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学生自身的修 养的提高。学其皮,疏其课外之行为。关注课堂内外需教师改善其教 育教学的模式。于是,出现了“应试生态

4、环卫教学”的局面,忽略了 对学生应有的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疏于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 抑制了学生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选题的意义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 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原则。从以上的言论之中,我们不难知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 存是相辅相成的。爱护生态环境对人类有利,亵渎生态环境对人类有 害。生态环境就如人类的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笑,你对他面目狰 狞,他就对你面目狰狞。虽然改善

5、的是小小的校园环境,但是重要性 是绝对不可小觑的。(四)、本课题预计的突破点:1、学生能自觉的、有意识的环保。2、学生的环境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提高。3、学校的生态环境环保条约一去不复返。4、教育教学的空间将得到拓展,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5、全面提高整个校园的环保意识。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 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 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这个概念在苏联哲学 界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较为多见。伟大的哲学家基鲁索夫

6、认为, 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 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通过在课堂内外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学生 内外兼修。既能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又能让学生在潜 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 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 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 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生物课程标准之稳态与环境指出: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 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7、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 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 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 发展。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 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表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 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学生生态环卫意识 的培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以提高 自身的素质。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研究

8、方法(一)、基本原则1、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价值性原则。4、系统兼整体性原则。(二)、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 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2、研究过程中的生态环卫教学方法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 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 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一一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 生态环卫每一堂课。五、研究内容及实施途径(即本课题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 及研究措施等)(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上述

9、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课题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反映在行为习 惯上的表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方法。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生的为什么在课堂之中学习“保护生态 环境知识”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让学生掌握课堂内的知识之外,并能运用课堂知识中正确的理 念转变自身的陋习。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让学生的自身的修养、整体素 质得以提高。(二)研究内容1. 校园中调查研究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2. 调查研究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并就此进行激发学生保护生 态环境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习惯的策略研究。3. 通过学生的学、老师的培养,科

10、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 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生物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进行生态环 境方面的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进一 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 针对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农村学校各学段(七、八、 九、高一、高二、高三、六个年级)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 进学有所用教学序列化,使生物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5. 通过对生物教学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 师一言堂”的评价的局面。进一步了解学生能否适应延伸课堂的教学 模式。6. 消除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策略研究。7. “生态课堂”内外活动课设计具备一定的弹性的研究。能 否让这样的

11、教学模式用在其他的教学之中。(三)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2014.11-2014.01搜索资料,选准研究角度,撰写研究方案。申报。2、 实施阶段:2014.12-2015.05按计划实施研究;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进行课题管理。完成阶段总结、典型教案或相关个案的整理存档。3、 总结阶段:2015.05-2015.06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写出较有价 值的课题报告。整理研究实验论文集、个案集、教案集等具体实验过程如下:第一阶段(2014.11-2014.01)准备阶段1. 定课题名称,进行开题论证,设计了课题实施方案,进一 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2. 学习

12、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法,学习新课程 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好准备。3. 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潜意识的动机。运用专题听课 法了解目前农村学校生态环境教学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 向、现有条件等。4. 制定实验计划,落实步骤。反复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制定并落实计划。5. 阶段资料汇总。具体做法分以下三步:第一步:1、课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召开课题组会议。召开全校生物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 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好的建议,争取更多教师的积极配合 和参与。2、调查访谈,形成系统的报告。调查访谈本校的学生个性

13、心理,学生对改变生态环卫意识的 自信心等;调查教师“生态环境”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生态教 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环卫习惯及教师生态环境教学 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学习和生态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生态 教学课程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第二步:1. 学习观看优秀课题组成员实验经验,借鉴先进作风,结合 教学实际,研讨我校中学生态环境课程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2. 用上述方法确定出我校初中、高中各学段生态环卫意识的 改变训练体系。第三步: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 学生的生态环卫保护行动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第二阶段:实施研究(

14、2014.12-2015.05)1. 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愿意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2.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整体训 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课堂内外兼修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认识自 身存在的陋习、敢改变自身的差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得以的发展。3. 分层次的进行指导培训。4. 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 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5. 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 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05-2015.06)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2、对研究的成

15、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 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五、预期研究效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1 .学生方面;(1)学生对生态课程教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2)学生课堂中的所学的正确的环卫思想意识运用到课堂之外的 行为习惯之中。(3)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陋习。敢于改变自己的现在 的面貌,重新认识自己。(4)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2.教师方面;(1)改变“生态环境”课程教学的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 转换。为学校生态环境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 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2)教研能力及校本教研意识得到提高。使教师不再为教“生态 环境”课程而后学生不曾改变差的行为习惯发愁。(3)通过此次研究,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3 .教学方面:(1)完善学校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构建了农村 学校学生特有的教学的模式。(2)能够形成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学评价机制。(3)形成“生态环境”课程教学及运用课堂知识有效的转变学生 的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素养的教学策略;改变一直以来惯用的应试 陈旧的教学模式。六、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