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690059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中药用量 时间:2010-12-23 01:48:43来源:网友提供标签:小儿,中药,用量,脾胃,疾病,常用,药物,成人,方剂,健脾,适用于,作用,汤剂,这是, 脏腑,病情,处方,清热解毒高热,方药简介:小儿内治用药要点【要及时、正确和谨慎】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轻易,变化迅速,冷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留意, 即可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正文:小儿内治用药要点【要及时、正确和谨慎】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轻易,变化迅速,冷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留

2、意,即可 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不能拖延。在用药时要查明病因,辨明疾病表里、冷热、虚实的属性,了解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只 有把握了辨证施治的规律,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方药,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只 要及时、正确用药,往往见效甚速。若用药稍有不当,也极其轻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特别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往转远。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谨慎用药,不仅是为了用药对证,即使对证,在用量和用药时间上,也要十分留意,用量 过大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应,轻则呕吐泛恶

3、,重则可以出现各种药物反应,如生大黄会引起 暴泻,乌头会影响心脏功能,山豆根会引起剧烈呕吐等。用药时间是非,要考虑到患儿本身体质状况,尤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中药,更应辨明 体质情况,如素体阴虚,但需服用药性温热的中药治疗某些疾病,则必须控制热性药物用 药时间,并加强对症状观察,或在温热药中加进一定量养阴药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阴津。【要中病即止】这是小儿内治用药另一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中西药物 的反应均十分灵敏,应用时必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别对待,不能干篇一律, 特别是大苦、大冷、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审慎。苦冷的中药会削伐生发之气,假如用时过长可使人

4、之正气受损,脾胃受伤,常可出现头晕 乏力,气短自汗,纳食呆滞,甚者呕吐泄泻,时时腹部冷痛等;辛热的中药足以耗损真阴, 损伤津血,轻者出现上火症状,如咽燥干痛,口渴欲饮,鼻部出血,大便于结,眼鼻发干 等,重者可出现头晕失眠,口渴欲饮,进夜盗汗,午后潮热,小便短赤等;攻伐之剂用之 不当会引起患儿气阴亏损,或导致呕吐、泄泻不止,出现气虚液脱,造成失水及电解质紊 乱。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谨慎,还必须中病即止。如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出现高热不退,汗不出,用辛凉解表、苦冷解毒药治疗。一般用23天,高热一退,方中发散与苦冷药品,就应减少,一般再用药2天就可停药。再如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常用消食导

5、滞之品,当患儿因食滞内停,用消导药后腹胀消失, 大便通畅,舌腻化净,胃纳即可好转,此为食滞已消的表现,假如错以为这些消食导滞药 可用来开胃口,而继续长期服下往,将适得其反,不仅胃纳又会转呆,还会导致脾胃功能 失调及脾虚气弱的症状。【要捉住疾病本质对证治疗】在治疗小儿疾病过程中,要针对主要病因进行用药治疗,要 善于捉住疾病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用四诊手段,收集辨证资料,全面了解疾病的形成原因,分析清 楚发病的机制,才能捉住疾病的本质,投以对证的药物。如婴儿腹泻,可由湿热、伤食、脾虚等多种原因引起,虚实冷热相往甚远,因此必须详加 辨证,循因追源。假如是湿热引起的,当用清热利湿的方药,如葛根

6、黄苓黄连汤;伤食引起的,当用消食导 滞的方药,如消乳丸、保和丸;而脾虚引起的,当用健脾止泻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等。这样对疾病的证治就是捉住了主要矛盾,中医常夸大治疗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指疾病的 主要矛盾。当然有时根据矛盾转化的具体情况,也要灵活对待,如疳证小儿,是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需健脾补气为主,但染上感冒,就应先予清热解表,把感冒治好后再往调理,这就是急则 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也有些疾病固然疗程长,但不能中断治疗,如白血病有皮肤感染,皮肤感染是标,白血病 是本,这时治疗必须标本兼治,方能奏效。【用药需顾及小儿体内真气】小儿如草木之方萌,气质嫩弱,又生机旺盛。治疗疾病,必须留意扶助小

7、儿体内真气,用药不可妄加攻伐。所谓小儿体内真气,既有阳气,也有阴津,就脏腑而言,还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维护小儿真气,是促使疾病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一味攻伐,不顾体内真气,那么耗 气、伤阴、损阳、散血等不必要的损害均可产生,原发疾病就不易痊愈。因此攻邪务必不能伤正,明显体虚有邪的病儿,如体虚小儿感冒,就应在发散之中辅以扶 正,参苏饮就是治疗这类感冒的典型方剂。即使是健康的小儿患了感冒,也不可大剂量运用发散中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气随 汗泄,汗多伤阴,稍不留意,即可引起气阴耗伤。另外,对于虚弱之证使用补法时,也要留意补而不滞,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峻补过 度极易导致气机壅滞,脾胃功能

8、受损,出现纳呆、腹胀、呕恶、胸闷等,这样反而损伤了 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克代了小儿体内真气。由此联系到小儿平素服用补药,用以调补身体,也必须留意勿多服药,勿乱服药。药为补偏救弊之品,皆有偏性,元代医家朱丹溪就说: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故小儿无病不可多服补药,有病不可乱投药物。为达到保健目的,药补不如食补,平时留意饮食调理,同样可以使小儿身体健康。【重视小儿病后调理】小儿在患病后,尤其是一些急性感染性病,常会出现一系列虚亏的 症状,其中以气虚或气阴两亏最多,也可以表现为气血两虚或气阳不足者。以脏腑所属分析,以肺虚、啤虚、肾虚为主。如呼吸道疾病痊愈后,常可出现肺虚,如乏力低热,面白气短,动则多汗

9、等,这时应补肺 养阴,服用一段时间参脉饮;消化道疾病痊愈后,常可出现脾虚气弱,如纳果食少,神疲 乏力,大便不实,自汗盗汗等,这时可服用玉屏风散、香砂六子丸健脾补气;泌尿道疾病 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后,常可出现肾虚,如腰酸乏力,头晕耳叫,小便清长,四肢无力, 记忆力减退,夜寐不宁等,此时应用六味地黄丸培补肾气。以上仅举例说明,小儿病后还可出现心虚、肝虚、心脾两虚、肝肾不足等,均需具体分析。小儿病后调理,中医特别重视调理脾胃,由于不仅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化生精微充养, 而且疾病的恢复,也有赖于脾胃气盛,运化有力,才能保证正气充沛,御邪祛邪。小儿五脏性能表现,即脾常不足,故在小儿病后调理,应处处顾

10、及脾胃,脾健胃和,体力 才能迅速得以恢复。调理脾胃,贵在健运,而不在壅补和消导。【运用中药新剂型】临床治疗,中药煎剂应用最广,其优点在于能随症加减,充分体现辨 证施治的精神,煎剂服后在体内吸收也较快,往往能迅速到达病处,但对于重急病儿,煎 剂缓不济急,加上小儿服药困难,故治疗时应留意运用儿科中药新剂型。冲剂、糖浆剂、片剂、栓剂,尤其是中药针剂,都不断研制出新的品种,给儿科临床治疗 带来了方便,进步了疗效。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的双黄连粉针剂,静脉滴注,效果十分明显,再如治疗高热 惊厥的清开灵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鱼腥草注射剂,治疗感冒高热的复方柴胡注射剂,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茵栀黄注射剂等

11、,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均应推广使用。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中药用量】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 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公 道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 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 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冷、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

12、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 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 学龄期儿童用9克。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留意几点:1. 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 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 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拯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2. 处方中药味多少不

13、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 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41/3 ;再如早 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3. 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冷,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进处方,原则 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治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 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始

14、,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 势已减,即应停止。4. 草药用量可以偏大草药用量,在1岁以内婴儿应谨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3工/2,如 蒲公英、鸭跖草成人用30克,婴儿用915克;13岁幼儿,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岁以 上儿童,可用成人常用量。5其他中药剂型可按比例用量丸剂、片剂、散剂,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留意药性是否 猛烈,还应视具体药物对小儿的作用和影响而定。假如中成药有具体的用法说明,那末可按说明给药。【煎服方法】治疗小儿疾病,中药汤剂是主要剂型,只有把握好正确的煎服方法,才能达 到治疗目的。否则既浪费药量,又因煎法不公道,会明显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丧失治疗时机。1

15、.小儿中药煎法煎煮小儿汤剂。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方面,与成人煎法有区别。在煎煮前,应将中药用净水清洗一下,洗往土壤与杂质,然后再用净水浸泡半至卫小时, 让中药浸透。但在炎热夏季,中药只能浸泡半小时。煎药开始用旺火,煮开后改用小火。假如属治感冒的中药,再煮1015分钟;而属调补的中药应再煮304 0分钟;而其他性质中 药,如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止咳、祛痰等处方,可把握在030分钟间。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汁,不需像成人那样煎头汁、二汁,煎出的药 量多少,可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决定:新生儿吃的汤剂,一日量只需煎至50毫升左右;婴儿为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为150200

16、 毫升;而学龄期儿童则应煎到250毫升。以上为常规煎药量,根据病情,也可有一些变化,需灵活把握,如病毒性感冒商热持续不 退,用疏散表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是很有效的,但服药量不能拘于以上的数目,可以煎得 多一些,分34次服用。而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若患病后需服用中药汤剂,煎的药量可浓缩一些,较上列数目减 少1/3左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2.小儿中药喂服方法给小儿喂服中药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由于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 除年长儿外,多数小儿不会自觉服药,由于中药汤剂苦涩,还会出现拒服或服后呕吐等。因此把握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很重要的。小儿服用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药量,分几次服;而慢性病、调理病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