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685310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八岁出门远行在“陌生化”阅读中享受高峰体验福州八中 郑玉平一、教学内容分析十八岁出门远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 是当代作家余华的成名作, 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派作家正 式登上文坛。 这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篇现代派小说, 学生可从中窥见现代主义 作品的一些艺术特点。本篇小说篇幅不长,极富个性。情节荒诞,荒诞中蕴含真 实;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 是作者用来诠释主观感觉的符号; 语言上独创、 新鲜, 叙述极其简单, 趋近虚无, 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使得作品的 寓意解读更加丰富多元。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篇小说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 学生在

2、学习了前二篇传统的小说之后, 对小 说的人物、 情节、环境等有了较具体的认识。 本文在内容与艺术形式上与前几篇 有较大的不同,学生用传统的视角无法解读作品,有挑战,有疑问,有困惑。但 又因为作品中所描写的情节和所运用的语言的先锋性,又给即将走进十八岁的 80 后的高一学生,有着很强的阅读期待。三、设计思想1 运用“陌生化”原理,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作者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情节、 人物、环境。教学过程,始终遵循“陌生化”阅读原理,以文本中的陌生化问题 带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入,2.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独特感受、 体验和理解下, 引导学生遵守文本语境 解读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多角度解读作

3、品的意蕴, 并从文本中获得更 多人生体验。3. 教师不仅要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 与学生一同走进文本阅读, 而 且要将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境界去审视和观照文本。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开放 对话,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内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目标:、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 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情节的荒诞性入手,把握文章意蕴。难点:情节与意象的怪诞和不可思议中蕴含的真实和深刻意蕴的解读六、教学过程设计准备与预习1. 上网查阅

4、余华博客,了解余华及其作品2. 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3. 请找出阅读的疑惑,写出阅读后的第一感受。整合与建构(一)诗意导入,创设氛围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蚕, 蚕经历了从卵到蛹到蝶的这一过程, 我们可以用“成 长”这个词来概括。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懵懂顽童到才俊少年,这是你在 成长。成长的故事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余华的脚步与主人公“我”一起经历 成长的故事。(解说:诗意导入,创设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更是为了调动学生记忆中的 成长体验。)(二)走进“十八岁”的旅程1. 走进旅程提问:阅读本篇小说后,就情节、人物等方面谈谈你的第一感受。(解说:了解学生的学情,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5、 ( 2)珍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 陌生感受,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奇妙地发现和惊喜。)2. 寻找旅程提问:小说中的“我”远行有哪些经历?结果怎样?明确:( 1)问路:含混回答。( 2)拦车:一闪而过。( 3)搭车:请求被 冷漠拒绝;坐车:殴打,嘲笑,被抢。( 4)寻找旅店:最后竟在遍体鳞伤的汽 车里。(解说:整体感知文本,了解、体味情节内容。)3. 发现旅程的荒诞性提问:( 1)为什么“我”一直在寻找“旅店”?寻找“旅店”的过程中, 有哪些不合情理的事?“我”有何不合情理表现?请找出文中相关段落及语句。(2)“苹果被抢”事件中司机前后有哪些不合情理的表现?请找出文中人 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心理

6、描写的语句。(解说:(1)作品情节及人物的荒诞性是本篇小说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阅 读的疑难点。)(2)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的语境,进入文本的世界,深化对文本的认识。4. 寻找旅程荒诞中的真实 提问:(1)你有过独自旅行的经历吗?请找出文中描述“我”的心情语句, 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揣摩“我”旅行的内心感触,明确:远行出发时的兴奋, “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 远行过程中的迷茫,“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我还没走 进一家旅店”等等。远行中迷茫但不放弃,“我就兴致勃勃地赶路”, “我还是 一次次地往高处奔”。远行中对家的回顾, “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 了熟悉

7、的人” 。远行中的失望与希望的交织,“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使我愤怒 到极点的一切”,“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 2)“苹果被抢”事件在文中是否有暗示?生活中是否有“苹果被抢”的现象?请以课文情节为依据,大胆想象,补充情节。参考答案(一):认为有暗示的是:司机不愿载“我”。 司机拉着自己 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却还慢慢散步。一路上都没有一 个人,而那些村民好象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以上所有这些 都说明了“苹果被抢”是有预谋,司机是同谋。参考答案(二):从“我”远行中的周围人的冷漠,推测“苹果被抢” 是司空见惯之事, 司机是一个麻木的受害者, 也

8、正因为如此, 他抢走了 “我” 的红背包。(解说:(1)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感受荒诞中的真实及蕴含的深意( 2)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走进文本,融入 文本。)(三)感悟“十八岁”的旅程1. 学生感悟旅程寓意提问:从“我”的独自远行经历体验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解说: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从文本中获得人生感受, 充实自已的精神家园。 )2. 了解“先锋小说”及作者(1)先锋小说,产生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是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文学思 潮。它打破了以往文学的写实风格, 放弃传统的真实观, 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 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

9、创新。(2)余华, 1960 年生,浙江海盐人。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等。作 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被称为先锋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意蕴可用 “温 情”与“苦难”两词体现。( 3)本文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小说中 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 作者在叙述 和描写时, 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而是它们在自已心中的感觉。 莫言 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解说:知人论世,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后,引导学生从作者 创造的语境出发,领会读者的阅读不能完全超越这个语境,这才是有意义的解 读。)3.

10、 名家解读寓意展示孙绍振无痛之痛是为至痛阅读片断解读。4. 总结阅读之法: 要从作品的独特性入手,揣摩文本语言,结合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挖掘 作品的深意。课件展示作品主题寓意的三种解读。(1)“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 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2)通过描述一个 18 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 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 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醒读者, 人生是复杂多变的,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 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 同时也会有 诸多收获。(3)本文在意蕴层面上更偏向于一种哲学意味。

11、作者受到荒诞派和卡夫卡 的表现主义的影响, 戏剧性地提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人处在此世界中的深刻迷 惘。(解说:( 1)名家引领,“授人以渔”。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多角度的阅 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 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和 阅读方法。)拓展与应用(四)成长感言。1. 导入:虽然我们同学都还不到十八岁, 但它正悄悄地向你们走来, 请结合 余华在这篇作品中给你的启示,给你给将要到来的十八岁说一句感言。2. 学生自由回答。3. 教师补充总结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 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 化成蝶。同学们都在成长,希望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忘记十八岁出门远行

12、不要忘记其中的“我”的成长历程。(解说:引导学生在倾听和解读丰富多彩的文本后,用自已的语言表达丰富 的内心感触,构建更丰富的精神家园。)(五)布置作业请以“成长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课后阅读余华的兄弟。七、教学反思十八岁出门远行属于先锋实验小说,它的“先锋实验”性,不但挑战了 传统小说的写作范式, 还颠覆了人们惯常的接受、 鉴赏小说的观念和方法。 它的 思想观念是新的, 它的叙述方式也是新的。 因此,我在教学时, 便运用“陌生化” 理论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 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浓厚, 思考 深入,感受独特;是在疑惑中不断发现,又是在发现中不断建构着文本的意义, 阅读真正达到了

13、精神的探险和高峰的体验。阅读是生命的体验, 也是一种生命享受。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更应放下沉重的 面孔,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概念和结论的负荷, 尽量减少阅读目标, 尽可能从学生 有疑处入手,或者从学生生命的成长点上, 寻找契合点, 使他以一种愉快的心境 积极地进入阅读情境。 教学过程, 教师不要用现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 “自己走进 文本”,而应积极地营造让学生沉浸于文本阅读的宽阔自由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 阅读的个别体验, 让心灵与心灵平等对话, 让火花与火花碰撞; 那么学生就能够 “用初次的眼光”去阅读,倾听,去观察,感受,思考,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 现”的新鲜感,渴望与冲动,享受文学作品阅读过程带来

14、的快乐和体验。在尊重学生的感受前提下, 在学生快乐体验中, 当然, 教师要发挥应该的主 导,即正确的引导和提升。 否则学生的阅读就有可能陷入黑洞, 即虽然总在不知 疲倦地读,但总是不知道是为什么而读;虽然总在解读,但“知识视野未得到拓 展,人生境界得不到升华,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李祖贵语)因此,教师应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实施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是“热闹”的课堂,而没有细致、深 入的文本的分析解读;要运用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贴在地面行走,不在 空中飞行”;在做结论时,应该是“即使是概括叙述也别忘了细节、细节、再细 节”。教师应该用更宽阔的视野,引领学生识透文本,领悟文本真义,并谛听出 文本

15、之外的另一种声音。我相信经过这样的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学生 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 更加难忘。 那么阅读便能引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 肖川 教授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 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 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 ”我想说, 陌生文本给了新颖的言语体式和奥妙的思想意蕴, 那么,教师必将引领学生曲径 通幽,精神探险,享受阅读高峰体验。参考文献:孙绍振名作重读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史绍典“阅读”反思 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福州八中 郑玉平) 八点评 本设计能较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突出教

16、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问题设 置有针对性和逻辑性,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阅读小说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加之审美具有主观性,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 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新课标指出: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本设 计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等, 让学生感悟“十八岁”的旅程,让预测和期待始终伴随整个阅读过程。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体验、 解读的基础上, 设计者还非常重视教师 “导” 的作用,把引领学生站得高、 看得远作为自己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