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68431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x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2.亩,山地216.8

2、3亩,人均耕地6.8亩(川地2.83亩、山地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村组织建设情况 x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人,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4人,其中男103人,女8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人

3、从事建筑行业,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2年底,x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6.5%。从产业比重看,xx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 二、三产业者,养殖

4、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202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手机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人,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0间,窑洞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户

5、,3人,9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人,4间。 、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202X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户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00人,共有育龄妇女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人,二女户户,多孩人。落实节

6、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

7、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8、。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亩,全社有5户2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

9、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3户养牛,牛存栏12头,其中基础母牛9头,能繁母牛7头,依然

10、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

11、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

12、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 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 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13、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 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 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黄牛饲养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牛产业经济效益。村内8%以上的农户养牛在3头以上。目前该村存栏基础母牛98头,以计划增购能繁母牛50头以上,总体达到能繁母牛150头。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

14、,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成养殖示范点2处,温棚牛舍5栋,完善销售网络。通国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奖补政策,确保温棚养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最佳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项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该村社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非常困难,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争取水保部门分年度列项整修标准化梯田150亩;二是该村姚家湾社现还居住在山顶,全社7户实际居住不到4户,饮水、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