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66412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朝的基本行政制度 秦皇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势 秦自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就逐渐形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并开始了兼并山东六国的斗争。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努力,至公元前246年秦 王政继位时,实现统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 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 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 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 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

2、前230年)灭 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 了六国。秦的统一,是秦皇朝建立的前提,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如本书前卷所述,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社会便逐步陷入长期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战国年间,更是“并 大兼小,暴政经岁”,“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秦王政承秦孝、昭以来向外拓展的事业, 结束了过去那种“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战乱局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异政教,各自 独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状态。这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符合历史的 趋向和大多数人的心愿

3、。秦泰山刻石写道:“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训经宣 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之罘刻石也说: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 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旁达,莫不宾服。这些虽然都是歌功颂德之 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试想,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出现一个粗安环境,特别是“无战争之 患”,人们怎能不顺意呢?即使当时未能也不可能达到“莫不宾服”的程度,但也必定有为 数众多的人表示归服的。这一点,连一向乐于贬抑秦朝的汉人也不得不承认。如西汉著名政 论家贾谊便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西汉中期的严安也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

4、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 生”。这些说法是公允的,道出了秦“初并天下”后政治形势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贾谊:新书过秦。 贾谊:新书过秦。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刘向:战国策书录。 刘向:战国策书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贾谊:新书过秦。 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但山东六国灭亡之后,秦统治集团与六国贵族地主之间的冲突并没有结束。相反,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冲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据历史记载,原六国有不少贵族和官僚深藏着 强烈的反秦意识,并企图待机而起。如韩、赵、魏被灭后,“三晋大夫,皆不使秦,而在阿(今山东东阿西南)、鄄(今山东鄄城东北)之间者百数”。韩国大贵族官僚出身的张良, 其先人

5、“五世相韩”。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楚亡以后,楚国大夫“不 欲为秦,逃至齐都城南下的也是达“百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楚国还流传着“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的谚语。这里还应注意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本来,战国年间,由于地主阶级特别是军功 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侵占土地,严刑重罚,迫使农民很早就走上了反对封建统治 者的道路。他们有的逃亡,有的夺取地主富户的财物,有的甚至“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 林薮,扑击遏夺”,进行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尽管这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 盾还处于形成时期,农民的反抗斗争还只是开始;尽管封建统治者对这种早期农民斗争进行 了严厉的镇压,但农民

6、的反抗仍然此伏彼起,不可遏止。如战国末年的楚国便是“盗贼公行, 而弗能禁”。直到秦朝建立之际,这种斗争仍在继续进行。云梦睡虎地秦简多处提到“盗” 和“群盗”,而且还有专门审讯“群盗”的案例。为了打击原六国贵族的反秦活动,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秦统治者必须尽快 建立足以控制全国的封建朝廷,构筑起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关。当然,总的说来,这 个政权仍然是原来秦国的延续,是其统治机构的扩充。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与变化的需 要,秦统治者还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措施。树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秦代以前,“王”本是统治者最崇高的称号。商、周的君主均称为王。战国年间,王 室衰落,七雄并立,于是包括

7、秦国在内的一些诸侯国君也陆续自称为王。史记六国年表 载: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 325 年)四月戊午,君为王”。秦王政即位后,同样是以“王” 为号。秦从惠文王起,至秦王政统一六国止,称王已长达百余年之久。但是,经过兼并战争, 山东六国的国王都一个个变成了秦的阶下囚。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性的胜利,秦王政认为, 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其至尊的地位。为此,他在二十六年 (公元前 221 年)亡齐后不久,颁布了“议帝号”令。在这道给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的诏令里,秦王政首先概述了他兼并六国的经过,接着便 指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

8、不更, 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战国策齐策六。 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项羽本纪。 吕氏春秋孟冬纪。 战国策韩策二。 参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第 235 页,文物出版社 1978 年版。“议帝号”,是秦王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他建立皇权的开始。秉承这 道诏令的旨意,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掌通古今”的博士们商议之后, 对秦王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现在,“陛 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之大,实“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 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政

9、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 “皇帝”便取代“王”,成为秦王政的称号,并为以后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本来,“皇”作为“美大之称”的褒意词,常用于美化人们想象中能主宰一切的天神, 即所谓“皇天”。以后又逐渐演化为天神本身的称号,如“西皇”、“后皇”、“东皇太乙”之 类便是。接着还出现了“三皇”和“天皇”、“地皇”、“泰皇”的传说。不过,这些仍是一种 人格神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所以风俗通义皇霸篇说: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 三皇垂拱无为,设民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皇。”至于“帝”,大体在春秋以 前亦多指冥冥中的上帝,至战国时期才开始成为人主的称号。

10、如孟子称尧、舜为帝,说“舜 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公元前 288 年,秦昭王为了拉拢 齐国,自称西帝,并遣使尊齐湣王为东帝。但齐王为使“天下爱齐而憎秦”,很快便“去帝 复为王”。秦无可奈何,也只得“去帝号”。此后,秦虽仍然企图称帝,但直到统一前,这一 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所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以“皇帝”作为人间最高 统治者的称号,实由秦始皇开其端。他这样做,显然不单是一个改称号的问题,更重要的, 是为了给自己披上神圣的外衣,装扮成人间的“上帝”,从而建立起至高无上、足以主宰一 切的权力。为了建立和神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后,紧接着还规定了皇帝专用

11、的称谓,规定了 玉玺的制度,废除谥号。秦始皇采纳王绾、李斯等的建议,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尔雅释诂:朕,“我也”以前,人们不论尊卑,均可称“朕”,“上下共称之,贵贱不 嫌。”皋陶对禹说:“朕言惠可底行。”楚诗人屈原也说:“朕皇考曰伯庸。”但自秦始皇 有了这一规定后,“朕”便成了皇帝独用的自称代词,其他任何人均不得再用了。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期,鲁季武子取卞邑后,使人去告鲁 襄公,“玺书追而与之”。西门豹为魏邺令,魏文侯曾“收其玺,后又“复与之”。可 见当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 巨莫敢用”。

12、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尚书皋陶谟。 离骚。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据历史记载,由秦始皇下诏、李斯书写而制成的传国玉玺,方四寸,上勾交五龙,其文 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说作“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又有乘舆六玺,即皇帝行 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这些玉玺,确是至高无上的皇 权的象征。我国古代大约从西周中叶以来,开始有谥法。当时,王及诸侯国的君臣等死了以后,后 人便依据其生前行为与表现,给予相应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称:“谥者,行之迹。” 由于行迹有是非之分,所以谥号也有善恶褒贬之别。这种后议其先、下议其上的作法,与秦

13、 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的意愿是相抵触的。为此,他便下制书,提出:“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 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他明确宣布: “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秦始皇企图除谥法之后,能够“二世三 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自然,这只是一种幻想。终始五德说,本是战国末期齐人邹衍创 立的一种神秘主义的政治历史理论。它主要是以土、木、金、火、水这五种物质运动的相胜 与制约,来依次比附历史上各朝代,借以说明这些朝代的更替都有其先天注定的命运,而人 类的历史正是沿着这种天运安排的五德相胜的轨迹,周而复始,循环往还的过程。邹衍的这 一学说传到秦国后,在秦国

14、思想政治领域发生过深刻影响。吕氏春秋应同篇曾概述过 这一学说。它写道: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 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含丹书,集于周社。文 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 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集众书而成,是一部杂家著作。保存在此著作里的这段论述,虽不知是否 出自邹衍之书,但它反映了邹氏“终始五德,的基本内

15、容。对于这套有利于神化皇权的五行 学说,秦始皇自然乐于接受。他以为,既然“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正好是 水德主运,为“水德之始”。水,北方,色尚黑,故秦始皇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以黑为主色。又规定“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 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实际上,除符节、法冠、乘舆之外,其余也往往 以“六”为基数。如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铸“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 户”,“徙黔首三万户琅玡台下,复十二岁”。这些数目,都是“六”的一定的倍数。连一些 字数繁多的铭刻也往往依此为例。如泰山、芝罘、东观、峄山刻石皆一百四十四字,为“六” 的二十四倍;会稽刻石二百八十八字,为“六”的四十八倍。“六”作为一个数字,为什么 在秦代能如此广泛的使用呢?这是因为,在阴阳五行家看来,水主阴,终数六。周易称 卦中阴爻为六。易坤:“用六永贞,以大终也。”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 所以秦始皇限定“数以六为纪”,“度以六为名”,同样是为了合终始五德之数,给本朝的各 种典章文物及有关措施涂上神秘主义天命论的色彩。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及独断卷上引卫宏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