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661897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顿 (一)之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她(她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用作助词 (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构造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种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

2、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第三人称代词,相称于她(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称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达反问语调,相称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批示代词,相称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批示代词表达其中的,背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达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达工具、方式、措施,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达并列、承办、修饰,以相称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达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达动作、行为产生的因素,可译为因,由于,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达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表达处所,译为在,

4、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达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表达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达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达并列,相称于并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表达承办关系,相称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达转折关系,相称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表达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

5、和状语,相称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 1连词 ()表达承办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达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达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达判断 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因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

6、莲说)(2)在数词后表达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两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达停止,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止。)(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调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调词,表陈述语调,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调词,表感慨语调,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

7、句末语调词,与和等词相应,表疑问语调,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调词,表达语调的停止,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调词,相称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达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达动作、行为发生的因素、根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托。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觉得号焉。(五柳先生传)

8、/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达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达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 (1)表达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达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表达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并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 ()可译为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

9、盖以诱敌。(才)(狼) 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调词,表达肯定或判断推测语调,相称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了)(论语十则) 句末语调词,表达感慨语调,相称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语调词,表命令或祈求,相称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 1.语调助词(1)表疑问语调,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

10、)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慨,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称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表达的人、的事物、的状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懂得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1)因此表达因素,可译为的因素。例:此先汉因此兴隆也。(出师表) ()因此表达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措施、用这些来。例:吾知因此距子矣。(公输)因此动心忍性。(因此: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构造,表被

11、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慨语调,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调,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调,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批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12、2副词,表因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重要有两种用法。 1.表达假设,可译为虽然。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达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 1.代词,起批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状况: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1.旧的,本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因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因此,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副词,表但愿,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二十三)会 .副词 (1)适逢,碰巧。例:会来宾大宴。(口技)(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