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639412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复习检测试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检测试题(1-3单元,含答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殷红(yn) 选聘(pn) 亘古(gn) 污秽(hu)B咳嗽(k) 字帖(ti) 可汗(hn) 镐头(go) C哺育(b) 赫然(h) 懊悔(o) 胡骑(j )D踱步(du) 泛滥(ln) 郝叟(su) 默契(q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斑澜 叠起 枯躁 惊涛澎湃B喧闹 摇蓝 险峻 妇孺皆知C挚痛 畴划 慷慨 兀兀穷年D蚱蜢 嗥鸣 浊流 马革裹尸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A在区”明珠杯”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凭借别具匠心的构思夺得一等奖。B传世的书法艺术品,往往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的败笔,都可能影响其价值。C近阶段,毒黄瓜、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令人惴惴不安。D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们两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也谈不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B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

3、基金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3分)A这里有一个问题:初中三年的奋斗你是否只是为了中考?B“努力吧,努力了你就会有收获的。”王老师在台上恳切地说,“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吗?”有人在台下小声嘀咕。C我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无言之美。它让我耳目一新,并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D造成“用工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未能对用工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等等。6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是为了歌颂了帼国英雄花木兰的英勇善战。B孙权劝

4、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C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的都德,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小东西。7默写(9分)(1) ,散入春风满洛城。(2) ,双袖龙钟泪不干。(3) ,弹琴复长啸。(4) 在木兰诗中作者用比喻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之意的诗句是 , ; , ?(5)韩愈的晚春中描写暮春百花盛开的句子是 , 。8名著阅读(5分)肚中有了点食,他顾得看看自己了。身上瘦了许多,那条破裤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地进城去。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

5、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连一个不动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1)文段选自 骆驼祥子,作者 。(1分)(2)请联系原著内容,简要说说祥子在前后性格有什么变化?(2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2分) 二、阅读理解。(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6分)春日杂题陆游野水如棋枰,所至各成村。炊烟出茅屋,碓声隔柴门。树阴同戏儿,多已长子孙。安居无暴敛,何以报国恩?注:碓du,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1.请简要赏析首联和颔联写景的艺术手法。(3分)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6分)木兰诗 (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6、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1)关山度若飞( ) (2)朔气传金柝( )(3)愿驰千里足( ) (4)木兰不用尚书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选文画线部分简略地描写了战争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2分)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2分)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也用了互

7、文的修辞手法,如“五颜六色”“南征北战”等,请你再举出两个用了互文手法的成语。(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16分)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蒋 勋_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

8、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

9、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

10、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选自文苑2018年第

11、5期,有删改)1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字数在15字以内)(2分)2文章第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4分)3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加餐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第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3分)5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3分)三、写作与表

12、达(50分)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一、积累与运用1.C 2.D 3.C 4.D 5.A 6.C7. (1)谁家玉笛暗飞声(2)故园东望路漫漫(3)独坐幽篁里(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8. (1)老舍(舒庆春)(2)前: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等,后: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等,原因:黑暗的旧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摧残,造成人性的扭曲。(三起三落)二、(一)1.(4分)答:比喻,视听结合,由远及近,写出乡村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